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体“双重属性”下中小学趣味田径的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基于个体人的“双重属性”与趣味田径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为构建中小学趣味田径课设计开拓新方法。力求提高中小学生对趣味田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中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喜爱感,促使中小学生从田径运动中享受身体舒展与心理抒发,体会自由交流、新奇体验和成功满足感。同时,对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学习进步产生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中小学  趣味田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c)-0048-03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整个民族的重要问题。但是,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持续下降,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重视。促使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时下的一项主要课题。新时期下,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战略举措,同时促进中小学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中小学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个体的“双重属性”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指人的生物本性,包括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心理特征、生理机能变化、自然成长过程以及天然本能。社会属性指中小学生成长中被社会化的过程,以及种种教育中的社会属性。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田径活动的设计应突出趣味性与游戏化,寓游戏于田径活动中,必须清楚个体“双重属性”与趣味田径活动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趣味活动设计方案,运用新颖的田径活动形式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使他们在享受和体验趣味田径运动的同时,有效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坚定拼搏竞争取胜的信念。
  1  趣味田径简述
  1.1 趣味田径的界定
  田径项目是体育项目领域里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手段是采用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进行练习。其最早出现在德国,趣味田径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于国外娱乐体育的趣味体育传入我国。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而设计的一些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田径活动形式。趣味田径是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而专门设计的某些有趣味的田径活动形式的总称。它是以健身娱乐为主,不以追求高水平运动成绩为目的。在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体育游戏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少儿的运动能力和活动兴趣,从而增强少儿的体质和健康[1]。因此其一经试用,就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1.2 趣味田径的特点
  趣味田径除与其他趣味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促进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健康水平的共性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2.1 参与大众化
  无论是趣味田径项目的组织者,还是比赛的参与者,都不需要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参与人数可以灵活增减,参与人群没有限制,老少皆宜,是一种符合娱乐全民的体育项目。趣味田径的出现,解决了青少年参与体育时出现乏味感的状况,为他们切身参与体育,真正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有着巨大作用。特别适合在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开展,尤其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群体。
  1.2.2 形式多样化
  趣味田径的设计形式与日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劳动等多个领域联系紧密。这种理念下,人们可以设计、创编出多种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练习手段。以至于趣味体育活动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趣味田径通过对竞技田径项目的原形进行的改变,并结合生活、生产、学习、劳动等方面经验进行结合。其比赛的形式要保持体育特征的基本原则下,可以任意想象和发挥,突出一个活动主题即可。另外,趣味田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丰富多彩,多以个人赛、团队赛参与的形式进行,因此可以激起中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其“团队精神”。
  1.2.3 活动趣味性
  趣味田径与竞田径项目相比,“趣”是最突出的特点。参与趣味田径比赛的目的,不同于竞技比赛的锦标精神,而是为了体验身在其中的愉快感,体育运动带给身体的刺激感。许多趣味田径活动项目本身就充满了非常强的故事性和喜剧色彩,可充分调动广大青中小学生参与趣味田径活动的积极性。
  1.2.4 活动易学性
  趣味田径的运动规则简单易懂,动作也易被掌握,因此易被广大各阶层的大众接受并喜爱。在这对于促进趣味田径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开辟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尤其是田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个体的“自然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模式体系
  2.1 趣味田径为个体的自然属性的追求提供了平台
  恩格斯指出:“人來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里的兽性指人的生理本能,即人的生物性。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事实,反映了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的本质特征与客观属性。人的进化过程使获得各种感觉器官、生理和心理机制一系列自身特有的生物学特征[2]。
  有学者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理或生物方面的属性[3]。体育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先天行为,并在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宗教、战争等活动下丰富和发展。自然属性下的体育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点,曾一度被看作是“健康”[4]。而田径运动是人类在体育领域中一个包含走、跑、跳、投等人类最基本运动的活动形式。田径的产生是人类在体育领域一种自然特性和天生行为的体现。人们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迈开步子,走向户外,去追求人类的自然特性。田径活动难的枯燥乏味促使趣味田径运动的应运而生,这不仅为人们身体上提供了强健体魄的平台,而且为人们在情感和精神上提供了愉悦心情的机会。人们对强健的体魄与愉悦的心情,正是人类自然属性的重要体现。   2.2 个体的自然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特点
  趣味田径项目在个体的自然属性下,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求再设计体育项目时,要注重人类个体的生物属性,包括一方面在生理上,要求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促使个体身体机能得以提升,生理各项健康指标得以提高,身体状况得以健康;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使个体心情得以愉悦,状态得以放松。而趣味田径项目符合个体自然属性下参与体育的特点,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使身体得以健康,更加注重放松娱乐,使身心得以愉悦。
  2.3 个体的自然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原则
  根据个体的自然属性和趣味田径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特点,趣味田径的创编应更注重遵循健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2.3.1 健身性原则
  体育从自然适应性原则到健身性原则的飞跃是体育过程本质、规律的显现,是个体参加体育比赛项目主要的目的,也是通过体育比赛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内容。在对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时,必须以健身性原则为指导。
  2.3.2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趣味体育的集中表现形式及主要特点。可以促使人们摆脱参与体育的乏味感,深切体会到参与体育的趣味感,达到愉悦身心,娱乐放松的生物效果。田径作为体育最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在参与田径项目时,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田径项目的设计,遵循健身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二者兼顾。
  3  个体的“社会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模式体系
  3.1 个体的社会属性与趣味田径的关系
  所谓社会,是对自然界的其它范畴而言。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换言之,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处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之中,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类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5]。人总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决定人的本质的不在于人的自然特征而在于人的社会本性。
  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及表现着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活动的属性[6]。人的社会属性是从人的角度去衡量人所在的社会群体中的网状关系。从社会属性看,体育是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正如,体育是因社会需要而用身体活动为手段培养塑造人的一种教育过程[6]。它具有教育的成分,体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趣味田径的活动形式,具有对中小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并且对青少年待人处事的社交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2 个体的社会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特点
  个体的社会属性要求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要注重正能量的传播,体育是文化的范畴,有教育的成分,体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7]。个体的社会属性下,包括参与趣味田径项目,对个体自己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对他人具有观赏性的特点,对社会具有营造和谐社会的功能。
  3.3 个体的社会属性下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原则
  根据个体的社会属性和趣味田径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特点,趣味田径的创编应更注重遵循可操作性与可裁判性原则、观赏型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3.1 可操作性原则与可裁判性原则
  根据可测量、可观察、可操作、可裁判的特征来界定比赛。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比赛进行操作和裁判,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在进行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时,要考虑到体育是人类群体中展开的,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在这个群体中,要始终保持有组织性、制度性、秩序性等可操作的原则。
  3.3.2 观赏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社会属性下,个体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在于自身价值的体现,更在意于外界人对自己的体育行为进行评判的过程,即从外界对自身的客观价值得以体现。同时,安全第一的原則至高无上,它是当下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与心智发展的状态,来设计趣味田径的项目。所以,在对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时,应兼顾其观赏性原则及安全性原则。
  3.3.3 主题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通常要制定特有的主题来填充其中的一个文化内涵。进而通过趣味田径比赛的参与达到对自己、他人以及下一代人教育的目的。一则尽可能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和科学知识等,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二则培养中小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有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且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  结语
  中小学生的培养要符合个体的双重属性的发展。中小学生通过参与趣味田径项目达到锻炼个体的体魄,愉悦个体的心情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中小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有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且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因此,个体“双重属性”下,要求趣味田径项目的设计既要遵守其健身性和趣味性原则,也要坚持可操作性、可裁判性原则和观赏性、安全性原则以及教育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冯明丽.趣味田径的概念及创编原则与方法[J].湘南学院学报,2004(5):96-97,108.
  [2] 黄龙保.论人类本质特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天津社会科学,1987(6):15-17,35.
  [3] 刘亚政.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J].实事求是,1990(2):22-24.
  [4] 唐炎.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38.
  [5]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 骆巍.试论体育本质属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172.
  [7] 朱建国.从人的两大属性看体育的产生本质——人本主义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3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