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体能训练概念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体能不体育,无体能不生活。体能在生活与运动中无处不在。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理清体能概念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我国体能的概念由体适能演化而来,受金牌战略影响,从竞技的角度定义体能较多。传统的体能训练是指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影响下的体能训练,现代体能训练是西方流派训练学下体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整合。
  关键词:体能  概念  现代体能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c)-0014-0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训练理论沿用了俄罗斯和德国的训练理论体系,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后我国训练理论专家田麦久建立了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介于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是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的过度。传统的训练理论体系认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战、心、智能构成。其中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与发挥的根本基础与保障,对提高运动能力,对创造优异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1]。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商业化、职业化,竞技体育的物质要素从粗放型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式,传统体能训练已不能满足运动员高强度、高密度的竞技训练与比赛。近年来,西方以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为代表的体能训练传入我国,我国有关体能的理论与应用不断革新,有关体能训练的概念外延和内涵在不断变化,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清体能训练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变化。
  1  体能的释义
  1.1 国外体能的释义
  体能一词来源于英文Physical fitness,最早出现在美国健康、体育与休闲协会(Americian association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所制定的《国家青少年适应能力测试》的文件中,叫体适能。最初,体适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1996年美国健康与服务部将体适能定义为人们所具有的活着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这一定义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美國白宫体能委员会将体能定义为:人在工作时表现积极、愉快而不感到疲劳,同时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个人爱好,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因此,体适能与人的健康水平、劳动、工作能力以及竞技运动水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来有人进一步根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与竞技体适能。
  综上,国外体能的概念由体适能而来,最初从健康的角度去定义,认为“体适能是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后来认为体能不仅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表述方式健康体适能在前,竞技体适能在后,先健康,后竞技。健康是基础,竞技是发展。侧重点是健康。
  1.2 国内体能的释义
  我国学者长期以体能和体质表述与体适能类似的概念,郎朝春就在《健康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中》认为“体适能”和“体能”都是由英文Physical fitness中翻译而来,“体适能”一般作为行政及学术用语,而“体能”多为实用及实际操作用语。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4]。同样认为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训练成良好运动素质的载体与基础。
  综上,我国体能训练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去定义,以上我国体能训练主要围绕竞技体育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体能由形态、机能与身体素质组成,并以身体素质为核心展开。身体形态结构和身体机能为身体素质水平提供一种可能性,身体素质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5]。身体素质是对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5大身体素质进行练习。第二,体能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体能排在最前,体能的对竞技能力的提高与发挥至关重要。广义的体能包含机体健康水平、以及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也就是健康体适能与竞技体适能的综合。狭义的体能主要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出发,也就是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我们今天探讨的是狭义的体能。
  2  我国体能训练概念的发展与追溯
  2.1 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影响下的传统体能训练
  受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的影响,国内理论界和训练界体能训练的认知,经过了“身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三个阶段,主要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大素质为主。1992年《身体训练学》、《身体训练法讲义》可以看到体能的前身以“身体训练”命名;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身体训练”进化到 “身体素质训练”。2000年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6];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体能训练学》系统的对国内外体能进行综述;龙斌等编著的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出版,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这几本著作虽然内容有部分章节不同,但都从身体素质五大要素对体能进行阐述与解释,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体能训练发展的脉络。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把体能训练分成了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教材第四节以“肌肉力量训练”代替“力量素质训练。2013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在五大素质外加入了核心力量素质训练。为了和后期的体能训练区分开来,有学者把五大身体素质为主的身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称为传统体能训练,这样的说法虽然没有学术文章中清晰的梳理,但已约定俗成。其相对应的是现代体能训练,这里所说的现代,含义并不是以我国现当代历史时间结点来划分,而是以“现代”的另一层“摩登”“新颖”的意思,与传统、陈旧相反。   2.2 现代体能训练——西方流派训练学影响下的体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整合
  西方流派训练学是西方国家几十年竞技训练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将诸如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融合,融入到竞技训练过程中,实现竞技训练过程的科学化。西方国家在体能训练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训练经验积累,以美国体能协会(NSCA)、美国运动医学学会(NASM)、澳大利亚体能训练体系等学术组织为代表,构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系统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系统,大大推动了西方国家训练的科学化。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核心力量”训练传入到中国,重视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核心区域训练注重身体的效能与稳定性[7]。2004年提出了动力链训练,由核心训练的点到动力链的线。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随着我国体育科研、训练方法的不断对外交流与学习,代表西方最新的系统的训练体系、理念、方法得以系统的进入我国竞技研究和训练领域,对我国竞技训练带来深远积极影响,特别是体能训练理念的更新。核心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康复体能、动力链等新的训练理念或方法体系完善了我国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带来竞技训练理论体系、训练理念及方法应用的革命。这些新兴训练理念与方法体系与我国传统体能训练5大运动素质相结合,成就了现代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训练理念如动力链、核心力量训练、康复体能等都被我国学者纳入身体功能训练体系的范畴。可以说,身体功能训练方法体系是现代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体能训练的新篇章。我国学者尹军2015年编著《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一书,对身体功能训练体系做了具体的阐述;2017年王卫星等人编著的《实用体能训练指南》,通过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与体能的关系。实践内容有关体能的功能测试与评估、基础训练、协调快速训练、核心力量和专门性力量训练、速度与灵敏训练、有氧与无氧训练、柔韧与拉伸训练、养护与功能训练。
  3  结语
  体能训练在我国的运动训练的进程中,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需求不断变化,名称、概念不断变化,方法、体系不断更新,是一个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传统体能训练是在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影响下的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韧5大身体素质。现代体能训练是西方流派训练学影响下的体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整合,是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正朝着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基本原理与内容结构研究.青少年体育[J].2016(11):6.
  [3] 龙斌.《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2):97
  [4] 张建,史东林.“体能”概念研究综述.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2013(2):142.
  [5] 龙斌,张金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61.
  [6] Abele.B.A,Brehm.W.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o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ood Sur-vey”.Diagnostica,2016(32):209.
  [7] 袁守龙.现代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2):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