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认识时间与实际生活情境紧密相连,探究分与时的关系以及认读几时几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针对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认识时间》这一课的设计上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具进行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以生为本;认识时间;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学中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环节:
  1.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与时的关系?
  2. 如何认读几时几分?
  3. 如何通过“彩蛋”教学来珍惜时间。
  这三个环节在设计上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样化的教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始终不忘“以生为本”的课堂初心。
  一、自主研“分”,探究分与时的关系
  在学生认识分的基础上,探究分与时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上的难点,这块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切忌以讲授为主,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做中学”等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而且该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并在“小天使”的话中,可见其的重要性。
  在探究分与时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笔者先把时钟教具的分针和时针都指向了12,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是几时。接着,拨动时针,提问分针指向2是几分?指向4是几分?指向8,指向10,指向12呢?
  师:分针走了一圈,那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大格。
  对于新知的探究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发现规律,接近新知识时,教师更应该放缓脚步,不能急于求成,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教学方式上仍然应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动手实践。
  师:那么请你们自己来动动手,先把时钟调到整时,一个小朋友拨分针,当分针走完一圈请你站起来,同桌观察时针,时针走一大格站起来。
  师:你们居然都同时站起来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分针走一圈的同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所以1时=60分,也可说60分=1時。
  围绕核心素养设计的教学环节,有以下几个亮点:
  1. 以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时钟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2. 围绕“同时”,同桌两人同时站起来,很巧妙地解释了时针走一大格的同时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圈,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新知具体、直观化,让学生亲身感悟到新知的产生——1时=60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小学数学课堂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浓厚的,教师要保留学生探索知识的初心。笔者把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气息注入数学课堂,通过新颖的操作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二、规范引导,巩固认读方法
  认读时间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认读时间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学会认读分以后,时与分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于快要整时和刚过整时的认读,学生很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一块,多让学生讨论思考。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看分针了,那钟面上的时间到底是多少?谁知道?
  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认的?
  生:先看时针,时针走过4是4时多,分针指向1是5分,就是4时5分。
  师:你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谁也能说得这么好?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规范的认读,按照严格的要求,是数学严谨的魅力。在认读时间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看时针,读几时,再看分针,读几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同桌互相说,则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笔者在上课巡视中,不断鼓励学生,重点关注中层生和后进生的表达,再次引导认读方法,进一步内化,帮助中层生和后进生理解认读方法,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有了认读经验,变式新题,以原有的方法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巩固理解。
  师:这个怎么认?
  生:4时55分,时针走过4还不到5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是55分,所以是4时55分。
  师:好,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大家拨一拨,互相说一说。
  在学生学会认读例如4时5分后,教师抛出新问题,两者认读方法一致,却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必须作好引导与总结。笔者引导学生先看时针,看仔细认读准后再看分针认分。规范引导和及时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信,激发学习潜能。
  从学生填写课本第91页“做一做”练习的结果来看,几乎没有学生认错分,基本是认错时。尤其是55分、50分这类靠近整时的题,错误率较高。
  针对这些错误,教师需要及时给出课堂反馈,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一种信息传递,通过交流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学生的思维紧紧牵住,跟着教师一起思考。笔者通过对话引导,强化方法,给学生重新思辨思考的机会,体验正确认读方法的合理性。
  师:你是怎么认的?
  生:先看时针,时针指向11,就是11时。
  师:你观察到了指向11时,如果我们先不看分针的话,这是我们学过的快到11时,还是11时多了?
  生:快到11时,应该是10时多。
  当然,认读时间的办法有许多,教师也可以选择看分针有没有过半,再结合时针去认读。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是知识学习的法宝,学生总结出来的办法肯定是自己理解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扮演一个指引者,为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多想、多说、多思考、多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彩蛋”教学,留有余味
  电影中的彩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观众之所以愿意留下来是因为“彩蛋”看起来脱离电影的主线,实际上暗示结局的本质。换句话说,通过更加轻松的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笔者不禁思考,《认识时间》为什么是数学学习的知识,而不是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知识呢?一是《认识时间》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在数学课认识时间,更能感悟生活联系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彩蛋”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有了时间观念,懂得时间价值,进而珍惜时间。
  1. 观看一分钟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分钟能做什么)
  2. 感悟1分钟:1分钟之内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请每个大组拿出你们的任务单。
  第一大组:1分钟可以写几个汉字?
  第二大组:1分钟可以做几道口算?
  第三大组:1分钟可以阅读多少字?
  第四大组:1分钟可以画多少棵树?
  该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教学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富有生活气息,教师不妨就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学会珍惜时间。感悟一分钟,这个环节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融入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初心,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要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彩蛋”给了大家更多的思考,将知识拓展到了课后,留有余味,芳香可人。
  四、结语
  教育教学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教师工作中一点一滴的思考,是一次次思维碰撞后的一次次尝试。不忘初心,以学生为本,摸索前行,用更大的热情去探索更适合、更好的教學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爱华.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