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叙事医学为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医学院校中,大学语文更应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面对学生是未来医生或医院管理者这一群体,为叙事医学为特色,培育人文精神,特别是社会医闹冲突、医患矛盾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問题,更应将叙事医学融入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院校的特色教学路径,遵循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大学语文;叙事医学;伦理教化;医患沟通;通识教育
  一、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大学语文与实际生活脱节,这是很多课程面临的问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把大学语文仅当成工具性课程,而非对真理、哲学、思想的追求。教材也趋向单一,仅作品的罗列,并未与时俱进,与社会问题接轨,从而导致语文只发生在课堂上,并未对生活乃至人生以更多影响,这也有违通识教育倡导全人教育的初衷。死概念取代活生生的语言,语文被抽空为枯燥学科,而不是审美的对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在面对医学专业课之余,渴望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思想启迪、美文教化,这对他们今后与病患沟通和提升素养,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我国医患矛盾的缓解也有长远影响。目前这一点并未引起医学院校的广泛重视。
  其次,医学人文教育的空壳化,流于口号,空余概念。没有针对不同的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治疗方法对病人的身体有关键作用,那么,人文教育对病人的思想也有重要影响,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不同类型的病人,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赢得他们的尊重,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关系到话语层面的关怀,思想层面的悲悯,灵魂层面的救赎。
  最后,人文教育不止于阶段性,应贯彻终身。走出校门不等于离开教育,而恰是实践的开始,在课堂上就得将人文教育与生活无缝衔接。正如《神曲》中的维吉尔只是但丁某阶段的导师,真正的天堂境界要靠学生在今后人生中去追寻体会。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很容易造成人性的异化,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果能融入一些历史、哲思的教育,从宏观层面让学生体验到社会的历史、人类的苦难,从思想此岸走向彼岸,即使离开课堂也养成勤学多思的习惯。
  二、人文与医学在实践中的融合促进
  医学叙事离不开伦理道德感化。语言是意义流动的过程,沟通中产生的故事对推进人类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在课程中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故事蕴含的伦理对于医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启发作用,使他们与病人沟通中更具同理意识,对病人谦卑恭逊,对病人家属包容理解、互相体谅,这在伦理批评领域中已有大量研究,如韦恩·布斯、亚当·桑查瑞·牛顿、詹姆斯·费伦、希利斯·米勒、马歇尔·格雷戈里等,在疾病叙事和苦痛体验为核心的阅读和书写方式基础上,重视“主体性”和“叙事性”,将文学疾病叙事阅读和创作纳入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主题。[1]
  学会书写“第二张病历”。医学生仅学好本职工作是不行的,哪怕再高明的医生,如果无法与病患和谐沟通,则可能对患者构成二次伤害,心理上的伤害对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哲学思维重新审视四对基本关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医生与本我(医生职业角色与非职业角色的自我)。在治疗中与病患实现共情,同时不断反思、优化医生的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以开放的、自我省思的姿态来建构医生的伦理与精神生活。在教学中可通过精读与反思性写作等方式,[2]培养学生书写“第二病历”的应变能力,记录病患的心理状态,缓解他们的孤独无助,帮助他们勇敢战胜病魔。
  贯穿终身的跨学科人文教育。语言如注射器般,病患是否感觉痛苦,与医生输出的“药液”有很大关系,这种特殊的药液,里面包含着医生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它由教师传递给医生,再由医生传递给病人,病人的情绪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对医学生的关键作用,会影响到万千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沟通不局限于课堂沟通,而是每个活生生的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语言的沟通,而且是心灵的真切感受,不仅是阶段性的交流,而且是终身式的精神纽带,这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许多学科,需要医学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通学生知识体系中学科之间的“任督二脉”,起到总指挥官的作用。
  三、医学相关通识课程的完善和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前,医患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法律、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学科,80年代后,研究方法和态势开始向人文和叙事学方向发展。[3]《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里,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兴起了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课程,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从以文学性、基础性转为思想性、情感性、文化性,在塑造精神价值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医生不仅会救人,还要学会救心。一学期课程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学科,却可以授之以渔,给学生方向方法的指引,比如引导其阅读相关书籍,开展实习后的经历分享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入,如儒家“君子温润如玉”、“恻隐之心”,将世界的丰富、真理的无限、心灵的博大贯之生活,让学生明白人文充满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医学人文教育不止于一句句概念口号,更始于一例例行动实践。
  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审美。《笑林广记》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聋子,看到别人在放炮仗,就问为什么这些花卷纸说散就散呢?因为他看待事物缺乏一个维度,认识事物的维度缺失了,于是缺乏心灵上的震撼,而这种体会生活的审美情趣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以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为例,虽初建不久,一直努力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成立了微信公众号,举办通识讲坛,涉及各类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等,取得了不错口碑,这些并不能改变一时现状,却能水滴石穿,在大学校园慢慢形成一种人文氛围,学生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爱和美。
  人类社会的发展若忽视了人内在精神的想象和构建,这种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大学语文与叙事医学的本质是契合的,它是一种整体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提供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并在人文教育中教学生以美和善,在道德伦理的指导下达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使其在专业学习中不忘寻觅生活之乐趣,不忘记录生命之美,不忘体会活着之乐。通识教育重视生命价值,融合多元文化,培养世界公民责任感,这与医生的人文素养不谋而合,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职业修养,无需提醒的职业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身心自由,为他人着想的人性善良,[4]所以开展以叙事医学为特色的语文课堂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晓霖.医学与叙事的互补:完善当代医学的重要课题[J].西北医学教育,2011.4.
  [2]王一方.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9.
  [3]管燕.现代医学模式下叙事医学的价值: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2.6.
  [4]王一方.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7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