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通过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对象一般为心理出现异常的对象,而往往这类对象内心抗拒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此提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综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综合;开展;措施
   初中生特定的发展阶段必然决定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等活动化解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教育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首选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尤其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其教育对象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就决定了要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和心理教育两种方式的结合和相互弥补,避免学生出现异常道德现象和心理问题。要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糅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班主任工作,增强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培养,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寻根究源与学生及时沟通,在进行德育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出现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反而会更容易拒绝专门针对的心理教育,所以班主任应该将心理教育穿插在德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进行德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疏导,这种缓慢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可避免其产生逆反不服教育的现象。针对班主任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主题班会多样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如开展“共享成长”主题活动、“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健康成长”活动、“我与父母心连心”沟通活动等,寓教于乐,提高德育实效,也将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起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开辟家校沟通渠道。家庭是长期发挥教育影响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以班主任为重要纽带,可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很好的沟通。有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班主任应抓住这种联系,实时注意与家长的沟通了解,这仅仅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而不应该成为家长和学校联合管束,不给学生自由的方式,一旦实行联合管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反而事倍功半。
   3.增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增加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多种方式参与,使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此,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學生的自信,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暂时释放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重视科目教师的影响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应该重视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培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每一个科目,老师的任务不应该局限于相关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该相应地附加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不要求全面,但是在每日的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师在关注成绩的前提下,要对学生开启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说教。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应该只过分关注成绩,因此应树立不同的平台,展示学生不同的闪光点,让学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现象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决定其不应该作为独立的教育内容而存在,更应该与学校德育综合到一起,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一名优秀的老师平时多学习、多钻研,加强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结合班级实际,切切实实强化班主任工作,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节处,从而极大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开启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应对方式、个性与自尊[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8,17(11):1041-1043.
   [2]夏菲.论初中生心理消极因素成因与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75.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