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入选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都充满着人文情怀,语文教师需要将人文性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时刻关注人文情怀,有效实现人文性教学,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努力实现高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文性;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人们已经深刻了解高中语文中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综合分析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结构和高中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而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一种适宜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深刻感悟语文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容及深刻内涵,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情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至关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现实意义
   高中教师应懂得学生的高中阶段是他们个性形成和全面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高尚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品质。高中语文学科是高中生接受学科教育的重要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净化学生的心灵,推进社会文明向前发展,同时,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为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及有价值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高中教师找寻到了既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高中生学习需求的语文教学模式,那就是人文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人文性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好地传播发展人文精神,使学生接受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都蕴含着人文情怀,例如:《赤壁赋》《离骚》《老人与海》《荷塘月色》等文章,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感悟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人文性教学主要来源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因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人文性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正是人文性教学的出发点。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始终是人文性教学的内涵。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状况是不尽如人意的,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使得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一致。在语文教学时,将教学重点倾向于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上,高中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语文考试当中取得好的成绩,让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局面,汲取不到语文本质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无法真正掌握语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完全依赖于分数去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成果的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文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有效应用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是以人为本。当今新课程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真正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展现了学生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語文教师应改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生成,圆满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有效促进人文性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这篇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播放视频诠释“亮剑精神”的深刻内涵,接着播放《老人与海》中的精彩片段——老人捕鱼的一段视频,导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及小组交流讨论快速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从而辨析人物形象,并不断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及体验。通过学习课文,启迪学生从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抒发情怀,展现自我,感悟作品的真谛——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永不服输的精神。同时,学生通过交流感悟明白了人生之旅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为了到达终点,应正如圣地亚哥所做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2.重视审美情趣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从中认识、感悟文学作品的各种美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这说明在教学中要重视高中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积极感悟文本中人文情感,促使高中生逐步形成发掘美及缔造美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意识及能力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文性教学的目标。
   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倾向于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之中汲取美的享受与熏陶。例如,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是一篇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充沛的情感投入到阅读中,感悟文章构思巧妙的结构美,高超的语言美,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与写作特点。在美的熏陶与感染下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精选的中外优秀经典教材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是与作者的思维对碰、心灵对话,它可以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例如,在学习《窦娥冤》这篇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先与文本充分对话,把握好文本内容,以“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将窦娥蒙冤的整个过程阐述出来,畅谈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理解,对于这篇文章所内含的故事内容可以由教师来描述,把学生阐述的内容,教师描述的内容与这篇文章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所表达的真实意义,让学生透过窦娥死前的誓愿了解到当时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清楚地看到当时,“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理。教师使用这种与文本对话和人文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挖掘了文本的人文内涵,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时刻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和写作,我们可以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和热爱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凸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使高中生的人文情感得到充分锻炼,捕捉高中生的发散思维对他们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汲取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热爱中华文化,这也是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教师教学时若是采取一贯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致定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劝学》中重点阐述的是学习重要性,为我们细致描述了学习的正确方法及态度。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语文教师可以重点引领学生阅读和理解,感悟作者精湛的写作手法以及浓厚的写作情感,深刻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髓,体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然后去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方法。教师应以人文主义教学为目标,将社会热点当成学生练习写作的主题,让学生了在解事件真相后,把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规范,以学生的文笔展现出来,以真实地表达他们对社会事件的自我观点及看法,有效增强高中生对人文事件的敏感性,真正实现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科人文发展的主要來源是语文的思想文化。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穿人文性教学理念,使语文教育真正回归本源,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韩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31).
   [2]满艳辉.新时期高中汉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的渗透[J].读写算(教师版),2016(25).
   [3]尹晓媛,翟宗杰.新时期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策略的渗透分析[J].华夏教师,2017(22).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