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鹅传染性浆膜炎也叫做“三包”病、鸭疫里默氏菌病,通常是2~5周龄雏鹅容易发生,主要症状是腹膜炎、肝周炎、纤维素性心包炎。雏鹅群发病后的死亡率高低与饲养管理条件、卫生状况有关,尤其是与混养鸭紧密相关。只要雏鹅感染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40%~50%,即使耐过也会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率明显降低。因此,普遍认为该病是严重损害养鹅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疾病。现概述鹅传染性结膜炎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鹅;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免疫预防;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070-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鸭疫里默氏菌是引起鹅传染病结膜炎的病原,目前已经发现的有21个血清型,其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流行血清型是1、2、6、10型。
  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大部分单个散在、成对排列,有时呈丝状排列,无法运动,不会形成芽孢;经过瑞氏染色,大部分呈现两极浓染。该病接种于血液、巧克力、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能够良好生长,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使其生长更加旺盛;置于37℃烛缸内,经过24 h培养,会长出直径为1~2 mm的奶油状菌落,边缘光滑,发亮、透明,凸起, 经过48~72 h培养,有些菌株会呈现黏性生长,通过斜射光观察可看到荧光。
  培养基上的绝大部分病菌在室温或者37℃条件下最长可生存3~4天,在2~8℃液体培养基中能够存活2~3天,55℃下经过12~16 h就会失活。垫料和自来水中的病菌分别可生存27天和13天。另外,本菌对很多抗生素药物都比较敏感。
  1.2 发病特点
  任何品种的鹅都可感染,通常是1~8周龄易发,其中最易感染的是2~3周龄的仔鹅。鹅群中存在病菌后,具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时甚至超过90%都会感染发病,病死率为5%~80%不等。该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或者皮肤伤口感染。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春季节更易发生。
  1.3 诱发因素
  育雏群密度过大,垫料反复使用、污秽、潮湿,饲养环境卫生不良,舍内通风较差,地面过于粗糙擦伤脚掌,从而容易感染发病;饲养管理粗放,饲料蛋白质、某些微量元素或者维生素的水平过低,也容易引发该病。另外,该病还可继发或者并发其他疫病,如禽流感、小鹅瘟、水禽副黏病毒病、禽霍乱、大肠杆菌病等。
  2 临床症状
  鹅群感染后,通常表现出慢性型或者亚急性型症状,个别呈急性型,非常少呈最急性型。病鹅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或者不食,独自离群,行动缓慢或者拒绝走动,往往伏卧在地,鼻孔和眼睛四周存在很多黏液性或者多浆液分泌物,往往使眼眶处的羽毛发生黏连,有时出现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肛门四周的羽毛污染粪便,人为驱赶时行走摇摆,严重时会具有神经症状,如摇头、头颈歪斜,部分呈角弓反张,抽搐倒地等,有些在临死前出现阵发性痉挛。
  3 实验室诊断
  3.1 染色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肝脏、心外膜、心脏以及肠道黏膜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个散在或者成对排列。
  3.2 细菌分离
  无菌条件下将以上病料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并分别在37℃的无氧或者有氧环境中培养48 h,可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没有生长细菌,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奶油状的圆形小菌落,表明光滑、湿润,中间稍微凸起,但不会出现溶血环。在鲜血培养基上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的短棒杆菌。
  3.3 生化试验
  分离菌株无法使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发酵,MR实验和V-P實验呈阴性,可使明胶液化。
  3.4 动物试验
  将分离病菌按一定比例稀释,给2周龄健康雏鸭皮下注射,经过48 h出现发病,且临床症状与鹅相同。
  3.5 血清学试验
  取标准阳性血清滴于玻璃板上,2滴即可,再取以上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典型菌落放在血清中,混合均匀,如果1~2 min内有凝集现象出现,即可判定发生鹅传染性浆膜炎。
  4 防控措施
  4.1 疫情处理
  出现发病后,病鹅要立即进行隔离。对于病死鹅要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可使用1∶200倍稀释的消毒威(二氯异氰尿酸钠)对场地进行喷洒消毒,每天1次,以将病原微生物消灭。由于该菌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要经常使用不同的消毒剂。
  4.2 药物治疗
  鹅场只要出现发病,可选择使用氟苯尼考、左旋氧氟沙星、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先锋等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病鹅可按体重注射0.2 mL/kg 4%的左旋氧氟沙星,同时全群鹅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氟苯尼考、多维、葡萄糖混饮,连续使用3~5天。按照上述措施治疗,发病鹅群3天后的病死率明显下降,采食量增加,经过5天基本上控制住疫情。
  4.3 免疫预防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疫苗销售,雏鹅可在2~7日龄时免疫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每只注射剂量为0.5~1 mL,经过1周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可在雏鹅容易感染发病的日龄配合使用药物防治,即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来预防发病。
  4.4 加强饲养管理
  鹅是水禽,要求设有适应养殖规模的运动场和清洁水源,因此禁止随意扩大规模。根据鹅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提供足够新鲜的品质优良全价饲料,特别是饲喂足够的青绿饲料,使机体所需的营养被满足,提高抵抗力。调控舍内温度、湿度合理,充足光照,空气新鲜,饲养密度适宜。保持日常卫生状况良好,及时清扫鹅舍,定期进行消毒,并按时洗刷消毒饮水器、料槽。
  只要发现病鹅,要立即进行隔离诊断、治疗,禁止随意用药治疗,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用于治疗,且确保及早发现、尽快治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