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上一节好的出彩的历史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结合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题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找准矛盾和教学的突破口,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在何处?这节课要引向何处?怎样达到?没有达到,怎样补救?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到四有:脑中有标,心中有题,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在备课中能做到全盘多方位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备教材、备学生,更要注意到备资源、备目标、备教法、备问题、备延伸、备板书,甚至备笑话,总之,做到有备无患。
  二、好的导课是课堂走向成功的起点
  对于历史和历史课的喜好,学生会形成这样的一些共识,我喜欢历史,但我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导课环节不注意,要么平铺直叙,要么开门见山,或者永远就是一个调,总之,学生感觉不到历史对他的吸引力,历史总是离他们很遥远,这样的距离感冲淡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导课,要考虑从学生身边、从现实中真切的体会历史为出发点,缩短历史与学生认知的距离感,让学生快速的近距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好的导课设计,为课堂铺设了感情色彩和基调,是课堂走向成功的起点。
  三、以问题为导向,引发思考,启迪思维,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品质
  讲授新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讲授新课中,问题的设置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以问题为导向,引发思考,启迪思维,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的针对性;对学生思维方向的预见性;对知识由点到面生成的可见性;对问题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层次性;面对所有学生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发性;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追问。问题的设置作为重中之重,“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问题,巧的提问,会成为学生思维爆发的“触发器”,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垫脚石”。
  四、学生课堂合作探究,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才能培养真正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班级课堂的群体教学中,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有效,更是个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性获得。如何大面积调动个体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参与课堂?新课改下,合作分组讨论成为一个范式,但更多的华而不实的空架子,有分组之名,无讨论之实,更谈不上合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设置的合作探究,不能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模仿,而是立足于个体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检查、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讲到抗日战争,书本上的东西显得过于空洞,而学生的兴趣也不在于此。尤其是当下,文艺作品早已突破了历史课堂的抗日战争图景,丰富的史料准备是必须的,而学生亲自的收集过程,会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因此,课前,我把学生自由结合分成八组,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抗日的材料和图片,没想到找到的材料有正面战场的,有敌后战场的,有旅游拍摄的照片,还有文字,甚至走访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素材可谓是五花八门都出现在了课堂,内容充实的让我惊叹,没有真正的团队合作,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学生的合作不言而喻,相互交流、探讨水到渠成。
  五、教學反思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教学反思必不可少,不能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实际的一线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环节,要么是仅有标题无内容的“白板”,要么是自我安慰的三言两语,含金量不高不说,还不能坚持每节课都写,时断时续。教学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以从现实课堂实际出发,认识时间的分配,从自身不断地成长认识到教师自身感染力不够,情绪不饱满等细节入手考虑。也要从新课改的历史学科素养角度出发,考虑目标定位是否适当,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六、结论
  通过教学设计长期的日积月累,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成型,提高了教师对于课改的深入参与,也有利于教师从技术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的转变,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赖蓉辉,马云飞.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31) :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