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从小学阶段就引领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大量读等已经成为大趋势。以课文中的某一篇为突破口,由“单篇精讲”到“组文群读”,由“好书推荐”到“易读乐读”,以有效方法促人文素养,不失为一条大阅读之路,以此打造一片更加博大、厚重、高效的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新时空。
  【关键词】语文核心 群文阅读 整本书阅读 素养提高
  一、以生为本:由“单篇精讲”到“组文群读”
  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教师和学生以“编者”的身份——拥有了自由读文章的权利和责任。但是,这样的群读和整本书阅读,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建立在课内阅读精讲细练的基础上。一些课内精彩文章使人“身临其境”,其高明之处在于“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这样的“有”和“无”,恰恰是促使孩子们阅读更多文章和整本书的源动力。
  比如,北师大版五下的《试胆量》只是《窗边的小豆豆》的第二十一个故事,其中“怕鬼”“疑神疑鬼”“特害怕但很有趣”,等等,就是孩子们的真实心理,因而活泼泼地引发了他们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心理,乘机推荐《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其他文章,如《温泉旅行》,哪个孩子不向往呢?《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山和海怎么会有味道呢?《放回原处》中的傻事让孩子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在沉思自己……
  可以发现,这样的从“单篇精讲”到“组文群读”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桥梁式”的课文有很多,如从《金钱的魔力》到《百万英镑》、从《刷子李》到《俗世奇人》……关键就在于,从单篇到多篇,从碎片阅读到群文阅读,从单一阅读到整本书阅读,是否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是否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生命?是否从更广的层面上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该经常性叩问这一命题,并行以成之,引领孩子们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之路上渐行渐深。
  二、推进手段:由“好书推荐”到“易读乐读”
  毋庸置疑,读书中“虎头蛇尾”的现象很多。刚开始,兴趣十足;读到中间,兴趣缺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字词难以理解、句子抽象、背景陌生等原因造成了孩子们的“难读”现象。那么,如何变“难读”为“易读”?变“浅读”为“乐读”?
  可以组织好故事推荐活动。比如,就《窗边的小豆豆》的阅读而言,可以让已经读过此书的孩子们进行推荐: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冒险》,其中的惊险刺激,我永远忘不了;我想推荐的是《间谍》,这可真有趣,小孩子中居然出现了间谍,你看看吧;我推荐的是《“旱田”老师》,为什么把老师称之为“旱田”呀……
  還可以通过作家简介、故事梗概、书评欣赏等方式推进孩子们的阅读向着更深、更美的地方挺进。比如,组织学生快速《窗边的小豆豆》前言、简介,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画,并把自己的“新发现”在四人小组内分享,经常性地让孩子们在台上“上上镜”,以此达到“易读乐读”的目的。
  整个好书推荐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放权,包括根据书目自己选择故事时也应以兴趣的勃发为前提,也要充分预测到孩子们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可以设计相应的导读题来扫除“拦路虎”,如阅读前的想象预测题、阅读中的对照题和相应的随文练笔、阅读后的拓展延伸题。或许导读题的难易和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乐读兴趣的递增、阅读视域的洞开,人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整本书阅读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三、阅读指向:以有效方法促人文素养
  “好书常读常新。”如何达到“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说实话,尽管我们强调孩子们的个性阅读、创意阅读和多元阅读,但没有正确方法引领的阅读既是危险的,也是低效的。比如,可以采取“速读”“细读”“借助资料读”等方式,让孩子们读出趣味、读出新意、读出深意、读出沉甸甸的人文素养。
  “速读”。就《窗边的小豆豆》而言,可以通过电子屏幕中呈现出的文章出处、主要事件、目录、主要人物等方面,快速检索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小豆豆从淘气到大家都能接受”——这是整本书的内容——快速总结出这一点,能够激励孩子们进一步走进此书的深处。
  “细读”。比如,细读《放回原处》,对其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开掘、体味和涵咏,深入进去,在别人以为平常的地方品出不平常的意蕴。
  “借助资料读”。教师可以适时呈现“书评”“豆瓣评分”等内容,帮助孩子们洞开多重视域,拓宽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其中曹文轩、徐国静、徐鲁等人的书评都很有意思。以这些“书评”为指向,孩子们或能读得有滋有味,不知不觉丰富其言语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
  还可以通过选读、跳读等方式,进一步触摸《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更多精彩,印证孩子们之前的猜测或推荐。所有这一切,既可以在教室中进行,亦可在校外(包括家庭中)进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雁.整本书阅读“课内化”的策略谈[J].小学语文教学,2018,(10) :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