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经注》与唐代地志所载保定人文遗存的文献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北魏《水经注》与唐代地志文献载录了大量的保定地区的人文遗存。这些人文遗存大体包括关隘、城邑、碑刻、寺庙、冢墓及亭台馆舍等。历史人文遗存的地理分布具有不均衡性、随地理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易县、定州则是前代人文遗存的主要分布地。发掘上述地志文献所载保定地区的人文遗存的历史价值,对发展保定县域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文献价值;人文遗存;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897/j.cnki.hbkjty.2019.0078
   春秋战国至唐代是保定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保定地区大体处于相对偏远的边方一隅,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即便如此,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李泰的《括地志》、杜佑的《通典》,以及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地理志》等地志材料,载录了大量的仍可见于北魏及唐代的历代人文古迹,如关隘、城邑、碑刻、宫殿、寺庙祠及亭台馆舍等。但未见学界对上述史料中的人文遗存的文献价值进行研究。整理上述文献所载保定地区人文遗存存留的大体情况,研究这一时期保定区域发展的时代特点,对发展保护保定地区历史文化产业及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史地文献的文化产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志所载保定地区的关隘遗存
  
  北魏至唐保定地區作为相对偏远的缘边地区,保存着特定数量的军事守卫性的关隘遗存。从唐代州县地域看,这些关隘遗存主要分布在唐代的定州境内,属于今保定顺平县、唐县两地。
  1.1 今顺平县有安阳故关、鸿上关(鸣上故关)
  1.1.1 安阳故关
  《新唐书·地理志》:是关在唐代定州(治今定州市)北平县(治今顺平县蒲阴镇)西北[1]1019。
  1.1.2 鸿上关
  《水经注》:滱水“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於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2]285。《括地志》名其为“鸣上故关”,是关在唐名汝城,在定州唐县(治今县城西南城子小村)东北六十里,原是西晋的鸿上关城。“鸣上关”应是“鸿上关”书写之误[3]101。
  1.2 今唐县有八度关、倒马故关、委粟关、鸣上故关
  《新唐书·地理志》:八度关、倒马关在唐代唐县西北,委粟故关在唐县北[1]1019。
  《水经注》:“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行轩,故关受其名焉”[2]285。
  1.3 今易县有子庄关、武夫关
  1.3.1 子庄关
  《水经注》载“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2]279。
  1.3.2 武夫关
  《水经注》载“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2]279。
  1.4 今望都县有马溺关
  《水经注》:“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2]286。
  2 地志所载保定地区的古城遗存
  
  城多是古代政区治所中心等城市,但亦有早期的士大夫的、特权人物的封邑。北魏至唐保定地区的古城遗存多出现在今易县地区。
  2.1 今涞源县有故代郡城
  《括地志》:是城位于唐代蔚州(治今河北蔚县)飞狐县(治今涞源县涞源镇)北一百五十里,建于秦、汉[3]72。
  2.2 今高阳县有故葛城、安都故城
  2.2.1 故葛城
  《括地志》载是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唐代瀛州(治今河间市瀛洲镇)高阳县(治今高阳县东旧城镇)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并过其西,又徂经其北。曲曰阿,以齐有东阿,故曰西阿城。”[2]97《水经注》:“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2]293。
  2.2.2 安都故城
  《括地志》载是城在唐瀛州(治今河间市瀛洲镇)高阳县西南三十九里。[3]97
  2.3 今唐县有中山故城、故关邑城、左人城
  2.3.1 中山故城
  《括地志》载唐代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之中人邑也”[3]100。《水经注》“中人城”对此城的记载较为详实[2]286。
  2.3.2 故关邑城
  《通典·州郡典》:中山故城在唐代定州唐昌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南)东北。唐昌县西北有故关邑城,即汉关县[4]4705。
  2.3.3 左人城
  《水经注》:“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2]286。
  2.4 今顺平县有蒲阴故城、夏屋旧城、寡妇城
  2.4.1 蒲阴故城
  《括地志》:蒲阴故城为唐代北平县治,在曲逆县(顺平县东南)东南十五里[3]101。
  2.4.2 夏屋故城、寡妇城
  《水经注》载夏屋旧城即唐曲逆城,在今顺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大王村、子城村一带。“出关北流,又东流,迳夏屋故城,实中险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2]291。
  2.5 今曲阳县有上曲阳旧城
  《水经注》上曲阳县(治今河北曲阳县城)旧城:“(滱)水又东迳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2]289。   2.6 今易县有五大夫城、五公城、渐离城、武阳城等城
  2.6.1 五大夫城
  《水经注》:“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潘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2]279。
  2.6.2 五公城
  《水经注》:“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罡阜之上,上邪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2]279。
  2.6.3 渐离城
  《水经注》:“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2]279。
  2.6.4 武阳城
  《水经注》:“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2]279
  280。
  2.6.5 故安故城
  《水经注》:“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2]280。
  《括地志》:“故安故城在易州界武陽城中,东南隅故城是也”[3]106。
  2.6.6 易县故城
  《括地志》:“(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徙都监易是也”[3]106。
  《水经注》:“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阚骃称: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2]283。
  2.6.7 关门城
  《水经注》:“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2]279。
  2.7 今徐水县有桑丘故城、北新故城、樊舆故城、一故城
  2.7.1 桑丘故城
  《括地志》:“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唐代易州遂城县界”[3]106。
  2.7.2 北新故城
  《水经注》:“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宁县也”[2]293。
  《括地志》:“北新故城在唐易州遂城县西南二十里”[3]107。
  2.7.3 樊舆故城
  《水经注》:“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治今保定市徐水区安肃镇西南)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2]283。
  2.7.4 祭隅城
  《水经注》:“曹水又东,入于徐水。徐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2]293。
  2.8 今蠡县有汉蠡吾县故城
  《通典·州郡典》:是城属于唐河间郡博野县(治今蠡县城关)[4]4706。
  2.9 今涿州有范阳故城(涿郡故城)、广阳国城
  《通典·州郡典》: 范阳县故城,在(易州易)县东南[4]4708。
  范阳县故城应当即是涿郡故城。涿郡故城南有广阳国城。《通典·州郡典》:“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汉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汉广阳国城,亦在西南”[4]4710。
  2.10 今容城县有浑泥城、容城县故城
  《水经注》:“易水又东,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泥淀、小泥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泥洞口。水侧有浑泥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2]283。“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2]283。
  2.11 今定州有卢奴城、乐羊城
  2.11.1 卢奴城“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2]288。
  2.11.2 乐羊城
  《水经注》:“滱水又东,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2]287。
  2.12 今涞水县有遒县故城
  《水经注》:“(巨马水)东南流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遒屏也”[2]303。
  2.13 今涞源县有东射鱼城、西射鱼城、圣人城、榆城、徐城
  2.13.1 东、西射鱼城
  《水经注》:“(巨马水)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2]302。
  2.13.2 圣人城
  《水经注》:“(紫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2]303。
  2.13.3 榆城
  《水经注》:“涞水又东南,迳榆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谓之榆城河”[2]303。
  2.13.4 徐城
  《水经注》:“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2]303。
  3 北魏与唐前时期保定地区的楼阁亭台馆舍
  
  亭是有顶无墙,供临时休息用的建筑物。台是一种高且平的建筑物。馆舍指的是招待宾客供应食宿的房舍。精庐是对当时的书院的称呼。   3.1 今易县有樊於期馆、荆轲馆、燕王仙台、燕台
  3.1.1 樊於期馆、荆轲馆
  《水经注》:“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目怡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2]280。
  3.1.2 燕王仙台(燕台)
  《水经注》:“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2]282。
  《通典·州郡典》:“(易县)有燕台,昭王求仙处”[4]4708。
  3.1.3 今易县有钓鱼台、金台、小金台、兰马台
  《水经注》:“(濡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馀丈。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台也。意欲图还上京,阻於行旅,造次不获遂心。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於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儔,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隟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2]281。
  3.2 今涞源县有嘉牙亭、三女亭、楼亭
  3.2.1 嘉牙亭
  《水经注》:“东南过广昌县(故城在今保定市涞源县城北七里)南。滱水东迳嘉牙川,川有二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2]285。
  3.2.2 三女亭
  《水经注》:“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2]302。
  3.3 今安国县有解渎亭
  《通典》:“义丰(治今安国市祁州镇)有汉解渎亭,在县东北”[4]4705。《水经注》:“滱水历(安国)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迳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2]290。
  3.4 今望都县有中人亭、左人亭
  《通典》:望都(治今望都县望都镇)“汉旧县。尧始封于此。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县城也”[4]4705。
  3.5 今顺平县有尧姑亭、安阳亭
  《水经注》:“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迳尧姑亭南,又东迳其县入濡。濡水又东,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迳安阳亭东”[2]291。
  3.6 今雄县有易京楼
  《水经注》:“易水又东,迳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於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有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馀。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堡也。故瓒所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2]283。
  3.7 今涞源县有祇洹精庐
  《水经注》:“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2]285。
  3.8 今定州有左人亭
  《水经注》:“(中人)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迳狼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称。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2]286。
  3.9 今曲阳县有伏亭、中人亭
  3.9.1 伏亭
  《水经注》:“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2]286。
  3.9.2 中人亭
  《水经注》:“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2]286。
  3.10 今容城或雄县有大利亭
  《水经注》:“(巨马)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2]303。
  4 北魏与唐前时期保定地区的寺庙祠堂遗存
  
  “寺庙”一词在今天常连用,指的是佛寺或其他宗教礼拜、讲经的地方,在古代,寺与庙是不同的,“寺”指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庙”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则是为了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
  4.1 今涿州有白杨寺
  《水经注》:唐范阳县南有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2]281。
  4.2 今曲阳县有恒山下庙
  《水经注》:“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2]289。
  4.3 今顺平县有古神祠、尧庙
  4.3.1 古神祠   《水經注》:“(濡)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2]289。
  4.3.2 尧庙
  《水经注》:“(唐县故)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2]291。
  5 北魏与唐前时期保定地区的碑刻铭文遗存
  
  南北朝时期刻石之风大盛,这在《水经注》中便可见一斑,书中记载了秦汉至北魏的铜器铭文、碑碣、石刻、摩崖石刻等石刻文献共380多处,内容广博,且因很多碑刻铭文都已不复见于其后的金石著作中,都赖本书以传世,所以十分珍贵。而保定地区的碑刻铭文记录主要有滱水流域的御射碑、朗山君碑、触锋将军庙碑、伏白君碑等。
  5.1 今易县境内有御射碑
  《水经注》:“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严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2]287。
  5.2 今满城境内有郎山君碑、触锋将军庙碑
  5.2.1 郎山君碑
  《水经注》:“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2]292。
  5.2.2 触锋将军庙碑
  《水经注》:“徐水又迳郎山君中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刘曜光初七年前顿邱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包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2]289。
  5.3 今定州市有汉《孝子王立碑》
  《水经注》:“(安喜县)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2]292。
  5.4 今顺平县有《太白君碑》
  《水经注》:“(徐水)东南出山,迳其(北平)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2]293。
  5.5 今河北曲阳县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
  《水经注》:“(滱)水首受胡泉,迳上曲阳县南,又东迳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迳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2]289。
  6 结语
  从北魏与唐代地志文献所载保定地区的人文古迹形势看,今唐县、顺平县大体处于保定地区的西部山区,重要的关隘都处在这两个县域之内。古城分布则以今易县为多,涞源次之,徐水再次之,涿州再次之。楼台馆舍同样以易县为众。这一时期保定历史人文遗存的地理分布具有随地理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了解北魏至唐保定地区史地文献中的人文遗存资料的旅游价值,考察这一时期保定地区的人文遗存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为保定地区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基本的材料调查,将保定地区的旅游业从那些“知名”景点扩展到县(市)域层面,大力发展县(市)旅游业,是发掘历史时期保定县域人文遗存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 杜佑撰,王文锦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Abstract:Many Baoding humanistic relics are recorded in Shui Jing Zhu and Tang Dynasty topography books, including ancient mountain passes, cities, tablets, palaces, temples, tombs, pavilions, terraces, towers, etc. Varying with the change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humanistic relics is uneven. Yixian and Dingzhou are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humanistic relics of previous dynasti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 value of Baoding humanistic relics recorded in those topography books has higher valu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unty districts of Baoding.
  Keywords:Literature Value; Humanistic Relics;Tourism Resource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