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立体化建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建构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重点突出,层次鲜明。本文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就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分类目标,如何从递进性和平行性两个维度建构目标体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立体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50-01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规定着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最低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着重复、重点不突出、缺少联系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立体化的建构。立体化建构是以格式塔“完形”理论为理论基础,打破目标间的孤立状态,使各目标成为相互联系、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网状结构,即以《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为起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顺序,直至各篇章的教学目标。结合部编本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的特点,按核心素养分类目标并从平行性和递进性两个维度追本溯源,层层落实。
  一、以核心素养为准分类总目标和年级目标
  (一)总目标分类方式分析
  总目标即《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提出的“总体目标”,涵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具有总体性、概括性和模糊性,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首先,区分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教师要筛选出属于初中阶段的总目标,如“学会汉语拼音”目标属于小学,不纳入初中阶段。其次,将总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分类。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初中阶段的总目标按照“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如“学会思维方法”归属于思维目标;“能品析文学作品”归属于审美目标。对四维目标的概念界定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教师划分标准的自身一致性。
  (二)年级目标分类方式分析
  初中语文年级目标即《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中提出的“学段目标”中的第四学段,它较之于总目标是具体的,是对总目标的细化,较之于各年级目标是笼统的,是对各年级目标的总述,教师确定年级目标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对学段目标进行拆分重组。一个学段目标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分目标,将这些分目标依据难易和语文知识的不同维度进行拆分,有助于各年级具体的分配落实。第二,将拆分后的年级目标与总目标相对应。对应是指四维目标和具体条目的对应,将年级目标分别归属到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中并确定其出自于哪条总目标。如年级目标“学习默读”等方法属于语言目标,和总目标“学习阅读方法”对应。第三,将每一维度中的若干目标依据其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形成分类明确,内部结构清晰的目标体系。
  二、在目标的递进性中确定教学重点
  递进性是一个纵向上升的过程,递进性教学目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每个教学目标对应着各自的教学阶段,后一个教学目标必须以前一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础,且彼此间的先后顺序不能改变,其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依据同一目标的不同层次确定教学重点
  某一教学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反复出现,其内部蕴含着由低级向高级的能力层次序列,这种层次是隐性的,可以将布鲁姆划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大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如要培养“阅读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阅读能力分成六个层次并划分到各个年级之中。七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和理解力。具有一般性的基础能力,注重整体感知,概括大意。八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力和评价力。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单元主题和语言的文学性更强,如八下第一单元为要学会欣赏并评价“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九年级培养学生阅读迁移力和判断力。此时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教材编排突出文体特色,选文主题反应社会矛盾,因此要进行迁移和判断。
  (二)依据不同目标出现的顺序确定教学重点
  不同的教学目标顺次出现,彼此独立紧密联系。仅在某一阶段出现的教学目标可视为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抓住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以九年级三个小说单元为例,从整体上看,九上第四单元强调“树立文体意识”;第六单元强调“巩固文体意识,了解白话小说的特点”;九下第二单元要“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三个单元由开始学生刚刚系统学习小说,简单了解这一文体,到学习某一时期的小说特点,再到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实现了由基础向高级的顺次过渡,点明了各个阶段学习的重点目标。
  三、用平行性目标共同实现上级目标
  平行性是横向对比、联系的过程。平行性目标彼此独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各自有着不同的方法、角度和领域,联系在于各目标分别达成后通过对比和融合共同实现一个上级目标。平行性目标最主要应用于篇章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侧重学习过程的平行性目标
  实现同一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不同的篇章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达成有效教学。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首诗歌为了实现“体会诗歌意境”的教学目标,分别采取“赏析意象”“体会诗人形象”“学习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语言”四种途径来体会诗歌意境。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意象间没有任何连接词,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前三句全部由名词组合而成的诗句是其语言特色,也正是这一语言特色营造出全词凄凉、萧瑟的意境,因此成为本词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单元中与其它课文对比和联系,共同实现单元目标。
  (二)侧重文学知识的平行性目标
  文学知识目标包括文化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等,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这一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九上第四单元,此时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不够客观、深刻,容易走向极端,需要加以引导。因此为了实现“理解社会人生,树立自我意识”这一单元目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的篇目标分别从“社会、他人、自我”三个方面确定。再如九上第六单元都是文言白话小说,所以在这个单元目标中提出了“了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色”。教材选入的四篇课文分别是英雄传奇小说、讽刺小说、历史演绎小说、人情小说的代表篇目,通过各篇章的学习从而总结出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立体化的建构教学目标,将孤立的目标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能够为教学指出科学、明晰的方向,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使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2]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内蒙古教育.2017(5):20-24.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