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与可持续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分别从全方位实施助学贷款,将还款划分到法律程序;合理调整助学金比重,促进帮困和助学的统一;科学分配助学各岗位,避免“等靠”思想意识出现;强化贫困生政治引导,体现资助政策育人作用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健全助学贷款体制,提高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育人实效性,真正解决广大贫困生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8-0148-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在高校构建起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退役士兵教学资助、新生入学帮扶项目、学费减免、师范生免费受教、勤工助学等不同有效形式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是我国推动教育平等,实行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家庭的温暖,切实帮助广大贫困生解决他们上学难的现实问题。可是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问题,比如平等主义、争贫不争优、冒充贫困、“等靠”思想的出现等,这对广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高校稳定发展都造成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资助政策和举措,只有将政府的投入合理高效地运用,提高政策的实效性,才能保障教育的平等,才能实现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历程
   1免费上学
   1952年我国教育部门联同政务院推出了《有关调整高校及中专院校助学金通知》以及《有关调整国家各类院校教职薪资与助学金标准的通知》,要求在我国高校彻底实施助学金体制。这一体制是在减免学费的基础上,国家为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补助,主要用来缓解学生的伙食费用问题。助学金体制一直实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实施过程中对这一体制也做出了许多调整,但重点内容都是对助学费用发放区域标准、资助范畴加以调整,由此国家无偿资助的模式始终未变。虽然无偿与助学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的确是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虑的。由于当时高校规模较小,因而这种普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并沒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和议论。
   2以奖代助
   1983年,我国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颁布了《高校本科与专科学生助学金暂行举措》《高校本科与专科学生奖学金试行策略》,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展开了全面调整,实施奖学金和助学金共存机制。不过这样的共存局面并未维持较长时间,1986年,我国教委与财政部门发布了《有关革新当前高校助学金机制的报告》,取消了助学金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贫困生顺利毕业,1987年我国推动了《高校本科与专科学生实施奖学金机制办法》,开始全方位实施奖学金机制。针对这一背景来看,一方面,因改革开放的影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发强烈,国家财政也无法维持以往那样普遍性质的资助体制,需要对资助政策进行重新调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中,奖励竞争制度被运用到不同领域,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逐渐得到认可,普遍性的资助不仅无法体现出教育平等,同时也无法让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分显露出来。
   3成本分担
   从1993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对高校贫困生实施资助的通知》《有关普通高校成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有关普通高校贫困生减免学费相关事宜的通知》等,重点解决各大高校贫困生上学困难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整体上是对普通高校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助困,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难题。针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崭新的要求,1999年我国全面实施助学贷款,2002年制定国家奖学金机制,2004年推出助学贷款的全新制度,2005年颁布绿色通道政策,2007年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困贷款政策,2009年颁布毕业生学费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直到今天,我国已经构成了由政府引导,高校、金融单位、学生及其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参加的资助体系。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贷款人数逐年越来越低,富裕学生充当贫困生
   我国助学贷款主要有高等院校助学贷款以及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两种,助学贷款是高校帮扶贫困生的主要工作模式,并成为院校考核的重点内容,而保障贷款还款率也是高校资助管理人员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贫困生数量也有所下降,需要依靠申请贷款来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在我国的资助政策体制中,只有助学贷款是要进行偿还的,并且申请的程序比较烦琐,很多院校还规定学生要在毕业之前将所有贷款还清。因此,除了少数特殊贫困生没有办法凑齐学费而选择助学贷款,大部分贫困生都会通过助学金的方式来得到免费资助。为了确保贷款规模及其还款率,各大高校资助管理人员无奈选择班级中家庭条件并不贫困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在毕业之前将贷款还清,可这样的做法,导致严重违背了我国发放助学贷款的最初目的,导致其收效甚微。
   2贫困生认定指标不清晰,存在假冒贫困的情况
   当前贫困生认定主要包括一般贫困、贫困以及特殊贫困三种类型。其中,能支付全部个人生活基本费用及部分学习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认定为一般贫困。能勉强支付个人生活基本费用,但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认定为困难。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可界定为特殊困难情形。大多数贫困生都属于一般贫困,具体的贫困程度难以清晰界定。贫困生认定需要详细填写家庭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规定要有当地的公章,当前乡镇工作部门盖章比较随意,无法保障其真实性。还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国家资助金,而刻意贿赂贫困生认定的工作人员,这对于其他贫困生来说极其不公平。    3贫困生资助金额比例高,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资助体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平等,重点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群体,当前高校助学金的比重达到了25%,鼓励性奖学金的比重占6%,而单纯奖学金所占人数比重还不到0.3%[1],所占比重最高的助学金得到的标准只有“家庭条件差”这一个,而奖励性奖学金也只好从贫困生当中诞生,国家提供的奖学金虽然并不是以贫困生评定为基础,但整体名额较少,因而家庭条件不差的学生往往没有过多机会得到奖励,一般只有校内奖学金这一条途径。而高校一等奖学金通常不高于一千元,低于助学金两千元的最低标准,这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出现“学习好不如家里贫困”的不正确思想。并且当前,除了部分特殊家庭以外,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较大差距,争贫而不去争优的观念造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困难,严重影响了院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也削弱了班级整体的团结。少数班级甚至通过轮流申请贫困生的方式,希望利用这样的利益共享来有效缓解各种矛盾。
   4其他资助举措效果甚微,无法切实帮助贫困生
   减免学费以及特殊困难资助一般是针对贫困生的直接资助形式,我国对公办性质的高等院校贫困生,尤其是其中残障贫困生、少数民族贫困生、革命烈士家庭子女,以及优抚家庭子女等等,实施学费减免的资助政策。对于突然遭遇困难的学生按照特殊困难来对待,并发放相应的补助,详细的减免与资助金发放方式则由高校亲自来制定,保持这两种资助模式,需要不断地加大资助力度,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多高校被纳入到地方管理以后,院校办学费用有所减少,无法负担大规模贫困生补助以及学费减免。部分高校为了更好地照顾到每个资助面而实施了敷衍的举措,也有高校甚至取消了这样的资助模式,从而导致可获得性越来越差,资助效果甚微。勤工助学主要指的是贫困生在院校组织下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得到相应的合法报酬,用来优化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条件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资助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可有效防止“等靠”思想的出现。但当前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仅限于校内某些特定职位,大部分都是纯粹的体力工作,每个月薪资较少,无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1全方位实施助学贷款,将还款划分到法律程序
   自从我国在2000年实行助学贷款后,该项政策现已变成我国全日制公办性质普通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措施,大多数贫困生从中获得切实帮助,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相对于其他资助举措来说,助学贷款自身具有的信用還款以及限期还款等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培养贫困诚实守信的品质,促使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防止出现等待、依靠等不良思想的出现。在现阶段实施的资助体系中,政府部门应努力协调好不同资助方法间的关系,科学调整并构成以助学贷款为核心,以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以及勤工俭学为辅助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对于当前我国助学贷款费用发放与回收实践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确保资助的平等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合理性,促使我国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我国对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实施立法,并逐步健全国家征信体系[2],对我国助学贷款费用的发放、监管、回收、惩罚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有效管束相关机构及个人的借贷行为,让助学贷款从贷款之前到贷款之后的所有环节都能有法可依,都能遵循相应的章程。转变贷款还款过度依赖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现实情况,依据法律体制降低贷款风险,保障我国助学贷款体制的健康稳定发展,切实保证广大贫困生的受教权利。
   2合理调整助学金比重,促进帮困和助学的统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是我国政府部门推动教育平等,推行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3]。资助体系的构建不单纯是为了帮助贫困生,更重要的是助学,利用多种有效的奖励性资助方式,让广大贫困生实现上学梦,并要积极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整个教育氛围中构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让更多贫困生能够从教育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进而更好地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按照这样的思路,就必须要转变现阶段实行的资助体制,合理提高国家助学金的比例,减少奖励性的资金额度,设置相应的奖励级别,从而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在助学金评选机制中融入学习要素,将成绩优异作为贫困生另一重要考核元素,两者各占相应的比重。实施助学金安全撤退机制,对缺少学习积极性、无法按照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经常挂科、旷课以及受到院校相关处分的学生,经过院校调查核实后,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些贫困生实施助学金安全撤退,进而让助学金的鼓励作用实现效能综合的最大化以及最优化。
   3科学分配助学各岗位,避免等靠思想意识出现
   《党中央有关构建完善的普通高等院校及中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议》规定,高校要从事业收入当中的合理抽取4%—6%的费用,将其用在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上,不能随意挪用或是挤占。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改革创新体制,减少单纯劳动性质的工作岗位,适当增设脑力型工作岗位,比如增添教研中心助理、科研助手等职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创建自身的工厂。此外,也要努力研发更多校外工作职位资源,并尽可能增加工作职位的技术含量,这样利用优秀教师与管理人员言传身教,有助于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调动广大贫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他们与人交流的本领。
   4强化贫困生政治引导,体现资助政策育人作用
   提到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大多数人的理解通常都停留在经济方面,将国家对广大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简单地理解成物质层面上的帮助。早在2009年开展的国家部属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大会上,我国教育部门就明确指出,在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努力增强他们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甘愿奉献、勤俭节约等意识。这不只是加强家庭物质条件较差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推动家庭物质条件差的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各大高校应努力拓展思路,改革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在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来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来自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温暖,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心,深入挖掘贫困生当中的先进学生典型,利用大范围的宣传推广以及榜养示范等方式,进一步鼓励高校贫困生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将勤工助学作为重要平台,完善贫困生个人信用普及工作,增强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利用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挖掘资助政策体系的育人作用和内涵,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基本目标。   參考文献:
  [1]洪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问题与精准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103—109.
  [2]任秀琼.“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8(1):61—63.
  [3]魏然.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6(5):5—7.
  Research on the Poli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Aid
  JIANG Xiao-li1, CHEN Lu-yang2
  (1.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2.Lu’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sidy polic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inancial aid policy for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se specific problems, we will implement the student loans from all aspects, and divide the repayment into legal procedures; rationally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 grant, and promote the unity of relieving poverty and helping students; scientifically allocate part-time jobs to help students avoid their overdependence an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guidance of poor students, and reflect the role of funding policy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funding polic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 loan system,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for poor students, and tru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poor students.
  Key words: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funding policies; development history; exist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7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