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是当前国家十分重視、社会热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在学习、个人能力、环境适应及心理调适上的困难,越来越成为困扰和制约高校贫困学生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贫困生认定困难、贫困生心理问题普遍和现行救助性资助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文章对如何更好地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方案。
  关键词:贫困生;问题;解决对策;发展性资助体系
  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能力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个群体将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存在。
  贫困是把双刃剑,同样地面对贫困问题, 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倾向[2]。多数贫困生能正视现实,积极向上,付出加倍的努力来摆脱贫困的枷锁,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也获得了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人生经验,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但也有部分贫困生在面对家庭经济贫困这一现实时,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产生了逃避现实、孤独自闭、消极处事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做出危害他人,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能量。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其学费、生活费等经济负担,进而帮助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已成为国家十分重视、社会热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困难
  教育部门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每月的生活费来源(含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可认定为贫困生。
  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会随时发生变化,如何及时有效地掌握这些变化,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并非易事;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提高贫困等级,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提供夸大其贫困程度的佐证材料,而这些材料真实程度难以一一核实;第三,不同地区经济情况差异较大,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很大区别,而且部分生源地政府在贫困认定中没有承担应的义务和责任,常常出于乡土人情,出具与事实情况不符的贫困证明,所以学生生源地政府出具的困难证明也很难确切说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第四,不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愿意去做贫困生认定。部分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往往内心有更强烈的自卑倾向和要强心理,把贫穷看成是一种耻辱,担心别人瞧不起,不愿公开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而选择不做贫困生申请工作,结果给家庭和自己造成沉重经济和心理负担。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
  从我国较为普遍的教育现状看,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首要任务,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习成绩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长期忽视,过多的压力导致存在心里问题的学生也与日俱增。
  大学,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来自北上广大城市的,有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有来自中西部经济落后城市的,也有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娱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往往生活拮据,有许多需要一定消费的同学聚会、集体活动都无法参加,这使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隔阂,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疏远、甚至紧张起来。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地方,如果不被集体和其他同学所接受和认可,这些贫困生就会有很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对比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区域发展的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相对落后,音乐、美术、计算机等科目都开展不起来,英语教学水平也远远落后,致使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较差,更别说是拥有一技之长。校园生活中,与其他同学相比,贫困生常常感到自己无论在个人才艺特长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卑感油然而生。
  平均来看,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费用少则三四万,多则七八万,这对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贫困生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额开销。为了学费和生活费,许多农村家庭要用尽所有积蓄,甚至四处奔走借钱,希望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走出农村,改变贫困面貌。因此,贫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载着他及这个家庭对未来更高的期望。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因期望值过高或目标不切实际,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地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逐年递增,这给贫困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他们想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现状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都极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三)现行救助性资助体系的弊端
  无法缴纳学费,甚至生活费也没有固定来源,为钱而烦恼是贫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最初关心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上不了大学。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社会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全社会合力支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主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项企业助学金等资助方式,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补贴,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企业资助等均属于无偿资助,受助对象只要做了贫困生认定就可以享受到一笔金额可观的资助,这使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贫困生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感恩意识。这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失去了其原有的“育人”价值。
  由此看来,救助性资助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缺乏对贫困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不利于贫困生积极进取、自强、自立等人格品质的养成。
  二、解决对策
  (一)贫困等级认定实行综合考评   对贫困等级的认定工作实行综合考評。首先,在新学年的开学第一周,收缴学生当年最新认定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做好贫困生人员汇总工作;其次,对比上一年度的贫困生名单,筛选出新增及减少的人员名单,约谈这些学生,询问其今年新申请或不再申请的原因,做好约谈记录笔记;第三,了解这些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是否因无力缴纳学费而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或“国家助学贷款”;第四,召开班委、寝室长会议,对申请人员的日常消费情况做调研,排查这些学生是否存在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或电子游戏厅、月伙食消费明显过高等与贫困生身份明显不符的高消费行为;最后,根据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日常平均费用支出做出综合考评,来评定其贫困等级,供日后发放各项资助时参考使用。
  (二)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的阶段,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相较于与普通学生,贫困生面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惑与冲突问题更为突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辩证地认识贫困问题,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己,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其自我解困意识,鼓励其以阳光的姿态挑战生活的困难,促进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推行发展性资助体系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代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问题,更是长远的发展问题。救济性资助方法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们一时的经济困难,不能真正解决其贫困问题。因此,探索更具科学性、发展性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发展性资助是一种将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等结合起来,着眼于高校贫困生的未来长远发展,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以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全新资助模式[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性资助体系在给予贫困生一定的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能力的提升去创造价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彻底解决自身及家庭的贫困问题,真正实现了“助困”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
  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主、自强能力。高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自我解困的机会,倡导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取相应的报酬,实现自我资助。这既缓解了他们的生活费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也能解决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心理负担,进而培养了贫困生自强、自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踏上社会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可推行贫困生“立项资助”方法。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其他学生则选择毕业就业,考取相关证书可帮助他们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无论是考研升学,还是证书考取,都需要一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高校可推行贫困生立项资助方法,对于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一定经费的资助,以帮助其成长成才,切实将资助经费花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总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原则,把关心贫困生、帮助贫困生、促进贫困生的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工作。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仅限于经济层面的资助,应加强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帮助贫困生成为知识全面、能力过硬、心理健康和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道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探析[M].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
  [2] 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01).
  [3] 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J].论坛,2004(05).
  [4] 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1).
  作者简介:庄丹丹(1989- ),女,浙江宁波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