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地理视角看齐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详细分析齐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指出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缘优势下形成的一种地域生态文化景观。“地处半岛”“沿海”和“温带季风气候”是齐文化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斑斓的文化景观。其中,地理环境对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子系统的文化景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视角 齐文化 地缘优势 人地互感景观
  一、齐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
  所谓齐文化,是指齐地、齐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齐文化渊源于殷商以前的我国东西部两大文化圈。两大文化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互相碰撞、交流,至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尚封齐建国,终于整合成一种新型文化,即齐文化。
  齐文化赖以生存的地域主要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向外辐射至河北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东部、江苏省的北部、安徽省北部淮河以北的部分地区,相当于古青州。就地理形势而论,齐文化圈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南枕泰山,东北、正东和东南三面环海。这种依山、抱原、滨海、临河,丘陵、湖泊镶嵌其间的地理环境,是与中原文化和鲁文化根植的内陆地带不同的。由此看来,齐文化可谓半岛型文化。
  齐国的地缘优势,使得齐文化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齐国濒临渤海和黄海,使它具有许多内陆国家所不能有的海洋文化的特点。齐人的性格阔达多智,在观念上崇尚以大为美,这都与大海的博大辽阔及滨海平原的广阔舒达有密切联系。在经济上,海洋资源的优势,使它从一开始就以“通商工,便鱼盐”为其特点;在宗教习尚上,海滨及海岛社会所盛行的海仙传说,对于形成齐文化中海仙崇拜、八祠神说、方士巫术乃至阴阳五行思想等特点,都有直接的关系。
  齐国山海相间,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使农牧业生产获得高水平发展。齐国兼具山海之利,物产丰富,又大大增强了齐国发展生产的能力。齐国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国,都与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为齐文化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齐国水陆交通发达,为齐文化与各个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方便条件。这容易形成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善于吸收其它外来文化发展自己,在兼容并包、吸取各家之长中发展、完善自我。春秋时期,以齐桓称霸为中心的与诸侯各国的文化交流;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各国派来的学者络绎不绝,接踵而至,百余年间长盛不衰,这也是以齐国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为前提的。
  齐国西、南两面,都与单纯的内陆诸国接壤,这些地方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属于河谷文化或被称为黄土文化。这些文化在齐建国之后,对齐文化产生巨大影响,齐、鲁文化都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其原因亦源于此。同时,这又使齐文化不同于单纯的海洋文化,而具有滨海文化与内陆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
  二、齐文化的地位
  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东夷文化、齐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齐地宗教与民俗、齐经学等。蕴藏其中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变革观念;尊王室、攘夷狄,社稷是主、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尊贤智、尚有功”“使有能”,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国有明君,朝有经臣,和而不同的政治期待;礼贤下士、悬赏纳谏的良好政风;“井田畴均”“均田分力”的地税制度;以农为本,农、工、商、贸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财”,优商惠贾的对外开放思想;“诚工、诚农、诚贾”,不违农时,取民有度的鼓励生产措施;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奇兵妙计;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取胜战术;义利并重,存亡救绝的价值取向;尊教重士,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文化政策等,都是齐文化的精华所在。
  齐文化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譬如,被学术界誉为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的《管子》,第一部手工业工艺技术精典《考工记》,人类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等。同时,齐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迹、文物、胜景。例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后李文化遗址、春秋车马坑和殉马坑、孔子闻韶处、战国四王陵,以及我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既是齐文化的载体,又是齐文化的体现。
  总之,齐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整个早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秦汉以后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并且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良多启迪和借鉴意义。
  三、齐文化的人地互感景观
  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斑斓的文化景观,其中,地理环境对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子系统的文化景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成
  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山东境内兼有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齐国自然环境分为南部鲁中山地、东部丘陵、北部沿海平原三部分。温带季风气候和沿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齐国先民以水稻作为主食,兼种各种杂粮,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齐国大地上的特大城市——淄博,享有“陶瓷之都”之美誉。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论证,远在新石器时期,博山地区开始制造和使用陶瓷,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传统的精品雨点釉在日本被誉为“天目”,茶叶末釉享有“神品”之誉,均为收藏家们首选的陶瓷珍品。该地的陶瓷从原料、题材的选取到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与齐国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精神文化景观的形成
  特定的地理背景下,在齐国大地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景观。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变革性。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主变合时的革新精神在齐文化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第二,开放性。齐文化是尚变革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开放。姜太公从立国那天起,就积极推行“通商”政策,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管仲执政期间,发扬光大了太公的开放的经济政策。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商贾云集的海内一大都会”即是明证。直至西汉,临淄仍然“市租千金”,风采不减当年。另外,齐文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人才的开放等方面。
  第三,多元性。齐文化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而且在思想、学术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多元特点。
  第四,务实性。所谓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比如,姜太公根据齐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地理环境,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的战略,从而为后来齐国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疆域扩大了,土壤也改良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了,于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战国时期,齐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畸形发展趋向,这时齐国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主张。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缘优势下形成的一种地域生态文化景观。“地处半岛”“沿海”和“温带季风气候”是齐文化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地处半岛”在古代易守难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沿海”使得齐人形成了“宽厚”“豁达”“开放”的性格特征;“温带季风气候”为农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
  參考文献:
  [1]王志民.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01).
  [2]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1,(01).
  [3]王志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文史知识,198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