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过团体活动提升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主张通过团体活动来提升高职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团体活动所倡导的是对个体潜能与优势的开发,更加迎合高职生的心理需要,能够帮助高职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心理韧性水平也就在这一团体活动中得以提升。
  [关    键   词]  心理韧性;团体活动;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26-02
   有关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也称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对象从最初处境不利的群体到对军人、企业职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再扩大至普通的大学生群体。心理韧性指的是对压力的积极应对,因为在压力情境下,韧性的个人特质会引导人们积极应对、准确反应、成功摆脱困境,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个体也可能在压力后获得成长与新生。笔者主张通过团体活动这一轻松有趣的方式提升高职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韧性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韧性具有普遍性
   心理韧性具有普遍性,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调动自身潜力有效抵御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是存在个体差异,有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区别。
   (二)心理韧性具有可干预性
   心理韧性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可干预性,这主要依赖于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模式的小转变,会激发出一系列深刻变化,甚至会挑战可能的极限。
   (三)心理韧性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斯坦福心理学家库珀·埃登斯曾言:“与其恐惧,不如拥抱。”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一系列的压力应激事件时,自身的压力反应是有意识地选择的一种结果。心理学者理查德·瑞恩、韦罗妮卡·胡塔和爱德华·德西在《探索幸福》中说道:“越想得到更多愉悦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义和人心。”因此,在面对压力时,当然最好是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此来提升心理韧性。也就是说,心理韧性是在压力应对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四)心理韧性以身体活动为基础
   在压力情境下,你会注意到自己手心冒汗、心脏怦怦跳动、呼吸加快。除了这些可观察到的身体外部的表现,身体内部也会经由一系列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在调动身体对压力情境作出积极应对和反应,而心理韧性也会在危险或压力情境下作为自我保护本能自动展现出来,推动着人们正视危险或压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精神和谐。
   二、心理韧性提升的必要性
   (一)促进认知方式的改变
   Richardso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认为心理韧性品质的获得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进行选择的结果。即当个体面对外界应激事件的时候,为了保持自身身心精神状态的平衡,会调动全身的保护性因素予以应对。当外界刺激处于个体能够应对的范围内,自身的精神状态继续保持平衡;当外界刺激过于强大,个体无法应对时,就必须放弃原有的认知方式,同时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心理韧性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认知方式,转而到更积极思维、乐观应对的认知方式。心理韧性提升后会产生记忆系统,今后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大脑会自动闪现曾经出现过的认知方式,从而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
   (二)提高自制力
   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需要个体具有高水平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高的人会对自己有更高、更严苛的要求,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韧性高的人更为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在团体活动中领导力更强、更能体恤他人的情绪、更能产生同理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谦卑,這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凝聚在其周围,建立更为宽广的人际关系网。
   三、通过团体活动提升心理韧性的具体实施途径
   团体活动是经由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强调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强调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相信每个个体自身的潜能,强调助人自助,是一种发展性的干预。而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压力应对资源,可以使个体在团体活动进展不顺利时调动自身的资源来加以应对,同时使心理韧性水平得以提升。因此,本研究选取《不倒森林》这一团体活动,希望从中发现学生个体不同的压力反应及压力应对方式,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
   (一)《不倒森林》团体活动介绍
   团体活动从建立良好的氛围开始,然后从参与者认识自我、面对困境与支持、经历挫折、发掘自我、感恩与成长几个阶段展开,让参与者在活动中及时领悟、及时分享,从而巩固团体活动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不倒森林》是一个理念鲜明、易于操作的项目,要求参与者每人右手掌心按在长度为1.2米的杆的上端,杆与杆之间保持一根杆长的距离,在杆不倒的情况下统一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将右手掌心按到相邻的同伴的杆上,八圈顺利完成即算活动结束。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右手只能摊开手掌按住杆的顶端,不能抓或握,同时,左手在活动全程不能触碰杆,否则视为违规,本圈重新计算;另外,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倒杆情况的话,本圈重新开始;如果发觉小组成员站位不合适,可以随时调整。    (二)活动对心理韧性提升的帮助
   《不倒森林》需要领导力强的组员的计划、组织及指挥,需要其他组员注意力集中、投入极高的专注力,需要各个组员充分发挥主动性,需要各个组员的默契及协作能力。笔者认为此活动对心理韧性提升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掘自身的潜力
   《不倒森林》这一活动需要调动手、脑、眼、身全部的力量,由于组员和组员之间的距离约为一根杆,即1.2米的距离,这就需要各组员充分发揮自身潜力,眼动、手动、脑动、身动,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此活动在前期分组过程中,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刻意将全班学生打乱,避免相熟的同学在同一组参加活动,这样更能加深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方便教师从中发现个体特点。当然,通过这一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认知并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亦会影响到今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形成良性循环,产生长久的影响力,这是积极的自我认知的魅力,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再次验证。
   3.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由于手眼不协调、没有听清口号等原因而频频“倒杆”的同学,据笔者观察,此时其他同学基本上会出现两种应对方式,一为鼓励,二为斥责。如果采取斥责的应对方式,会导致出错的同学在后续的活动过程中更加紧张,甚至出现手心冒汗、手掌发抖的情况,这势必会阻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鼓励的应对方式下,出错的同学会积极调整,快速总结自己出错的原因,同时对给予自己鼓励的组员报以微笑,强化自身的归属感,确立为集体而倾尽全力的决心。实践证明,他们在后续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良好发挥,也会将自己得到的理解投射给他人,在其他组员出现失误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就如同积极的自我认知不会随活动而结束一样,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惯性思维,成为面对挫折或者困境时的一种自动化思维方式。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活动中采取斥责应对方式的组员可能本身性子比较急躁,再加之希望自己所在小组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心情比较迫切,所以在活动中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具有层次性,具体到此活动中而言,低层次的个体习惯通过言语攻击或眼神蔑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处于中间层次的个体采取回避态度,既不因别人的失误而糟心,也不因自己的失误而愧疚;处于高层次的个体更能体恤他人,积极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尽量照顾每个组员的情绪,以此获得更多支持,其心理韧性具有帮助自身成长的意义。活动结束后,笔者特意对在活动中习惯采用斥责应对方式的学生做了辅导,建议他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应对方式。通过辅导,这些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言语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压力,保证今后会注意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这将会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压力、逆境和挫折会贯穿生命的整个历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以此获得成长、健康和幸福。
   参考文献:
   [1]缪胜龙.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5).
   [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
   [3]李晶晶.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实验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4][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Study on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LI Xiao-rong
   Abstract:There is a great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resilience level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Group activities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which is more cater 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an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set up positive ego cognition, establish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ental toughness is enhanced in the group activities.
   Keyword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Group activitie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