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晶

  【摘 要】高三语文作文训练在要求和难度上都在不断提升,這个时期的写作教学关注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训练,尤其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三语文;作文教学;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01-01
  引言
  逻辑思维可以在各个层面得到体现,不仅在文本立意上要体现出逻辑性,学生在写作素材的选择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定上,都可以相应体现出内在逻辑。教师要始终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重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更高,具备更强的内在逻辑和可读性。
  一、高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语文作文的学习和复习。一些人认为作文是一个简单的模块,没有计划在语文作文上投人太多时间和精力。由于繁重的课程压力,学生对语文写作练习提不起兴趣,写作积极性低。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语文作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养成定期写作的好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写作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写作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自己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情感进行有效加工。例如,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子学生的语文习作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和建议。通过评语,给学生一定的写作鼓励,让他们对语文写作保持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竞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2.创新教学形式,注重课堂教学互动。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较单一,在作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很少交流互动,因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平常学生小练笔与大练笔当中,所写文章经常较空泛,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的灌输式语文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言交流。在交流当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在教学中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不断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高三语文作文逻辑思维培育原则
  1.清晰性。
  清晰性的含义有三:一是话题或中心词内涵前后一致,不能违背同一律;二是段际逻辑清晰;三是语句连贯,表述清晰。做到了这三点,才不至于让人感觉文章语句前后混乱,逻辑缺失。
  “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绝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一学生写自己考试失败了,感觉自己心承压力:“马路上,一辆辆的汽车飞驰而过,自行车相互追逐,人们在便道上慢慢行走。”“汽车飞驰而过,自行车相互追逐”,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竞争给自己带来压力,但“人们在便道上慢慢行走”,则让人看不懂与压力的关系,干扰了读者对作者情意的把握,不如删去。
  2.严谨性。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其承载的是交际功能,说服或打动读者是基本目的。因此,作文也要心怀读者,能够说服或打动读者。而要具备说服或打动读者的张力,就要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的严谨性。作文教学中,应当关注文中题材与中心句是否联系严谨,思考材料对中心表达是否具有说服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看作文,从最后一段点题句看起,再看文章是否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写作,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其实,这是以因果推断检验逻辑是否严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如:
  几日前的正午,我一个人在小巷子里漫步。不时听到有人议论一个叫“拉面大王”的厨师。说他做的面好吃、实惠。我内心便有了一丝波澜:在这个“无商不奸”的时代,怎么可能还有这样固守诚信的人呢?
  文章哪里暗示了他“固守诚信”呢?难道“面好吃、实惠”就是诚信吗?如此运用因果推断,就可判断文章结论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就知文章逻辑是否存在缺陷了。
  3.合理性。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文章所写不符合生活逻辑,则不具思想与情感张力。因此,作文教学须引导学生培育逻辑思维,在生活真实合理情境下演绎材料。合理性,便是合乎常理,合乎生活逻辑。令人欣喜的是,高考命题在引导我们关注生活逻辑。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可知: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有了好成绩,毕业后也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命題者引导中学生话语关注生活逻辑,远离强词夺理,可见其用心。
  值得提醒的是,倡导文章彰显生活的合理性,并不是拒绝虚构或想象,但二者的前提是符合生活逻辑、文化逻辑。比如《女教师的特异功能》一文,说邂逅来自山区的女教师,她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右手的指尖会渗水。病因:她在山区上课必备的粉笔写(用)完后,就用手指蘸了清水写字;后来有一次,突然罐子漏水而无水了,紧要关头,她右手的指尖往外渗出清水。后来在她每次转身板书时,指尖都会渗出水……化验结果出来,那涌动不止的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相同。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但读者不会怀疑甚至会为之感动,因为可读懂老师山区艰苦教学的隐喻,文章也故“释”疑问,开头说是奇怪的病,结尾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首例病症,还需进一步研究”。这样又虚又实,读者知其荒诞又知其合乎生活逻辑、文化逻辑,从而感受艺术之妙。
  结语
  作文在高中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是很大的,而我们国家开创作文这一试题,根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鼓励学生可以用优美而有条理性的句子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得他们所表述的事件可以更加深人人心。
  参考文献
  [1]董杰.作文教学若干问题的理论辨识和实践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