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民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燕浈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民乐的发展现状和传承价值,提出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作为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课题探讨。
  【关键词】民乐;小学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感气质,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重大。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在小学音乐教学教育中的实践和体会,谈如何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传承意识,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校园里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民乐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与成因
  民乐是一种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民乐经过8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形成具有30万首民歌、200多种民族乐器、500多种说唱和曲艺剧种的音乐文化体系。它从时代特征、风土民俗、语言文化、思想美学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经典名曲,如京剧、黄梅戏、潮剧、布袋戏等民间戏曲,山东快板、新疆快板等杂艺音乐,“吹拉弹敲”“说学逗唱”,深受历代民众的喜爱。然而,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和西方音乐涌入,我国民乐的生存空间受到侵挤,造成了民歌传唱逐渐减少、民间器乐无力传承、地方戏曲无人观赏的尴尬。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基础教育的缺失。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设置上,基础音乐课均处辅课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社会教育的缺失。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大众化,近年来一些没有意义的流行歌曲和经过随意改编的网络歌曲深受青少年喜爱,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家长认为学习民乐没有前途,是落后的、不符合高尚品位的,甚至对民乐产生自卑心理。
  四是生存环境的缺失。有的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族文化为代价,使之失去原生态和本色,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中国民乐文化在小学课堂上的传承发展价值
  民乐的传播主要有社会传播和教育传播两种方式。社会传播主要是掌握技艺的民间艺人通过演奏、说唱和民间开展文娱活动来进行无意识的传播。教育传播主要是学校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民乐知识的传授。小学民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我国民乐传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价值是如下。
  (一)激发小学生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怀
  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根据“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新课标要求,将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比如一首《梅花三弄》能使学生体验品质高雅的梅花气节,而一曲《满江红》更能激发他们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怀。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品质
  可以让小学生深入了解和包容一些民族的独特人文风俗和强大魅力。例如傣族村落在新人嫁娶之前集体唱“哭嫁歌”,亲人哭得愈加悲伤,就越能够体现喜悦之情,这个如果不了解就容易被误解。
  (三)提高小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能力
  可以让小学生通过感悟和鉴赏,穿透音乐意象来领略民族的文化意蕴,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既能让其产生审美的愉悦,又能让其产生情感共鸣。
  三、小学音乐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好民乐文化
  针对民乐传承和生存威胁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抓好教育。
  第一,增强传统文化意识,逐步拓展民族音乐发展空间。首先,注意把握对小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有效的引导其在民族音乐美感的感悟中升华,进一步激发民族情结。其次,可以通过加强与社区、乡村等民间的联系,收集存在民间的民乐教育资源,组织课外采风活动,学习传统乡间音乐和乡间舞蹈等,拓宽小学生民乐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
  第二,注重民乐教学手段,逐步形成课堂主体力量。如在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金蛇狂舞》教学中,教师从乐曲的文化背景出发,阐述《金蛇狂舞》所表现的江南人民端午节龙舟赛的喜庆场面,让学生聆听“螺丝结顶”的表现手法,欣赏“一领众和”的音乐特点,再让孩子真正触碰几样民族乐器,吹丝竹、弹筝琴、敲锣打鼓,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为助手,带动小组内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进行“组团扶学”,做到“有活动有体验、有形式有内容、有合作有价值”,兴趣满满,收获满满。
  第三,挖掘地方民族音乐,逐步发挥校本课程的辅助力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挖掘地方民乐艺术精髓的有效途径。泉州南音于唐朝起源于中原,在闽南地区融合发展,在台湾和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传播,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音乐教研工作年会上,泉州七中郑老师展示了一堂风味十足的校本课程——《泉州南音综合欣赏课》,听后令人十分振憾。如果将其嵌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接触了中国最古老的记谱方法——工尺谱,并视唱一段乐曲,感受南音独特的唱腔、古老悠久的演奏形式,引领他们穿越汉唐时代,那该是一个多美的境界。
  第四,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逐步弥补“口传教授”的局限。民乐多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要找到传承人确实困难,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民乐文化的魅力。“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山歌,在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音乐教研工作年会上,来自深圳的晋老师一堂《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优质课,从学生熟悉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民歌入手,先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教师再进行范唱,介绍人称“花儿王”的民间歌手朱仲禄,并通过一段影音把大家带到了青海“花儿会”现场,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跟随视频中朱仲禄老先生的教唱,那品味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宽广的山歌,让人荡气回肠,美不胜收。
  第五,发展民族音乐阵地,逐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民乐文化氛围。民族音乐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不喜欢民乐?追其根源,是没有一个好的艺术氛围,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接触得少,自然兴趣薄弱。学校作为传承阵地,应当加强传统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乐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文化艺术节、广播媒体和定期开展讲座等活动来发展民乐阵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民乐社团活动,鼓励师生参与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让师生试奏,培养师生对民乐的兴趣爱好,营造浓厚的民乐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音乐校本课程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良好实施路径,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寻教学内容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精神指引,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只有以基础教育理念来指导小学民乐教学,并结合本土挖掘地方民乐开发校本课程,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才能让小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祖国音乐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好中国民乐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文艳.弘扬民族音乐促进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J].成才之路,2016(34).
  [3]張桂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