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聂磊

   摘 要:中国古建筑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内容广泛。中国古建筑研究范畴有装饰艺术、结构艺术、材料加工和建筑文化等,其发展史与木结构技术发展史大相径庭。在分析古建筑材料结构整体性时,古建筑结构与设计的运用有着很大价值。文章将对古建筑艺术构造体系、现状、特征、构建基本原则进行详细分析,凸显艺术魅力,以便完善我国现代建筑构成。
  关键词:古建筑;艺术特征;古建筑结构
  注:本文系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西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实现及其对策研究”(2017041023-1);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建筑保护与旅游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201805022)研究成果。
  古建筑艺术模式较为传统,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古建筑结构体系在我国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建筑结构方式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等。完善现代建筑风格,就要对古建筑艺术特征与结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一、简述古建筑中木构造体系艺术
  古建筑结构中,主要材料为传统砖瓦与木材。在展示整体结构时,以木构造为主要方式,在运用框架体基础上,大多运用柱网平面格局,在设计整体结构体系中,建筑方式还可以采用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等[1]。其中叠梁式和穿斗式在现今存留的古建筑中应用最多,井干式主要用于官办建筑,在民用建筑中应用较少。在古代建筑艺术结构中,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和建筑艺术相互吻合,艺术特点主要是承担柱子的重量,建筑主要构件就是这根柱子,外墙仅仅维护整体效果。古建筑艺术中,立柱、横梁等因素为木结构主要的构件。木结构中形成整体艺术性与客观性主要通过雕刻一些植物和动物等形状的方式,艺术要素表现出灵活性。现如今框架结构模式与古代木结构相似,将伸缩范围进行保留, 使地震对木结构产生的影响随之减小。在古建筑结构上,建筑物立、平面布置会产生规则和对称结构形式,从而使木结构刚度能够均匀变化。
  二、古建筑艺术现状
  (一)破坏严重
  在现如今的古建筑发展中,对其破坏的现象越发严重,如在古建筑上刻字、涂抹等现象。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古典建筑,古建筑在城市化发展中逐步被淡化。以现代角度恢复其原貌,不僅神韵无法达到从前的形态,从而影响城市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古典文化的憧憬也无法得到体现,尤其对古建筑进行破坏,说明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机制,造成被利用和破坏,使得城市特色文化载体逐渐减少。
  (二)历史品位消减
  历史文化品位与古建筑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古建筑消逝而消逝,尤其是个别有价值和意义的古建筑群。比如与欧洲建筑相比,欧洲建筑了然于目,中国古建筑不能一望而知,但中国庭院式等建筑布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着独特魅力[2]。中国古建筑中,需走完一个庭院再走完一个庭院才能观看完,比如北京故宫,就是最杰出范例之一。随现代化发展与进步,古建筑艺术品位与品质逐渐消减,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古建筑艺术特征
  (一)建筑美
  我国古建筑布局特点主要是庭院式建筑群体,一般有一条中轴线设立,中轴线两周建筑进行对称分布。布局封闭性不仅让人们置身其中时感到风格各异,统一颜色也能增强古建筑美感,这就是古建筑中布局产生的美。古建筑发展于封建社会,主体建筑是汉代木结构,少数民族建筑也有所涵盖。我国古建筑艺术体系在世界史上是建筑风格最鲜明、分布领域最广、延续时间最久的[3]。在现如今的建筑设计中,也大量采用古建筑风格艺术,像创造悠闲舒适休憩场所,通过利用自然景观能改善内部小气候特点。从西方考古中可知,有较多立柱支撑结构的古罗马庞贝古城,回廊缠绕在建筑周围,建筑中部水池用来接雨水。我国古建筑中,庭院布局方式一般为引进自然空间,在建筑中庭院不仅有较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还能增添多姿多彩的诗意。现代建筑这种氛围少之又少,这种独特风貌无法在建筑发展中体现出,对艺术难以运用,这也是古建筑在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
  (二)造型美
  我国古建筑特有的标志性特点是大屋顶和斗拱,结构相对复杂,形成造型美,等级森严、鲜明,成为我国古文化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硬山、悬山等都把建筑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山檐与山墙构造形式美化了建筑结构,同时应用色彩也增加了建筑美。现今,我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学在新领域中开辟了新道路,丰富了视野,体现人文情怀,建筑随之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不是材料、技术、艺术相互堆积的[4]。它有着丰富的思想与感情,它不仅有感情,还满足人们需求并且与自然规律相符合。另外,建筑不是纯粹的技术和艺术,而是综合性文化,它与养生文化休戚与共。在这两者间,可能存在着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建筑养生学或养生建筑学。在破坏力量和技术建设力量与日俱增时,建筑缺乏灵魂为现如今面临的问题。对各地地形进行分割与重新组合后,划分与统一产生的功能,比如,为了缓解人们消极情绪,锻炼场地要平坦舒适。在城市里进行创意性景观建筑设计,凸显出当地历史文化,将主流元素融合进去,使人们亲切感增强。
  (三)和谐美
  古建筑主张自然与人和谐并存,所以在布局上十分讲究,追求周围环境、空间与建筑有机融合。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入是古建筑布局时所要考虑的。如苏州园林建筑,假山、树木等将建筑物与环境空间相融合,“步移景异”由此而来。各种四处散落、大小不一的建筑物需要运用中等线来科学合理布局,典型代表就是北京紫禁城[5]。在设计建筑过程中,设计理念保持以人为本,尤其在面对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时,还要考虑生活习惯、服务对象、建筑背景等因素,然后依据公共建筑中空间组合设计特点,设计以安全、舒适为主的建筑,使设计中融入个性化元素,从而整体的建筑被凸显出来,使美感和空间感增强。
  四、设计古建筑结构基本原则
  (一)稳定性
  古建筑中多采用木质材料,稳定性极其重要,追求木结构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较多古建筑在经历风雪洗礼下仍保持应有的形态,与古建筑结构特点不可分割,墙倒屋不塌就说明了此特征,其意思就是墙即使倒了但是运用木结构构建的屋顶没有落下,这种现象主要因为木结构的特征,采用斗拱、柱、梁、额坊等进行穿插交相代替,使用木结构构建的建筑的抗震性随之变高。现如今,我国许多古代佛塔、房屋、寺庙虽被风雨千百年洗礼,地质灾害无数次侵袭,仍纹丝不动。在古建筑中,木结构加工十分方便,受长期风雨侵蚀木结构性能下降这是其存在的缺陷。   (二)自然与人和谐美
  设计都应具备全局观念,将客观存在中“境”与主观构思中“意”相互兼容,参考实际变化情况,运用周围环境的优势对建筑改良。建筑布局需要合理科学,安排时结合有利因素进行,对于功能不同的用地,要保障衔接与划分科学合理,对主干道、活动区、主景区、休闲区与出口进行分析。另外,在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植物,表达的主题需体现出与气象系统、时令系统所显示的季节美。在进行古建筑植物设计时,应当将花草、灌木等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感随之表现出来,以防过于突兀。此外,在进行植物围合空间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因素。如人行道两侧,利用其封闭性的空间,将外界嘈杂声进行隔离,合理安排,使氛围营造得较安静,生活环境随之变得宁静、和谐。
  (三)古建筑结构技术
  古建筑结构种类十分复杂,一座古建筑中可能就有几十个及以上单一构造方式。古建筑中采用木质材料较多,利用木材料加工进行有机契合与衔接,确保建筑稳定性。现代建筑虽保持古代建筑构建方式,但不再使用木材料。古建筑中构造体系复杂多样,仅穿斗式就达几十种。木结构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为横梁、立柱和顺檩,各构件節点通过榫卯连接,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稳定性结构,现代建筑借鉴古建筑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经常能在古代坛庙、寺院和宫殿等公共建筑中观看到不同框架形式[6]。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古建筑艺术构造体系、现状、特征和原则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到我国古建筑独特的构建技术,丰富的构件种类,独特的人文设计理念,展现最真实古建筑形象。古建筑具有无穷艺术魅力,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现代建筑追求古建筑艺术构成。在对艺术整体进行设计时,水体平面形式分为不规整形和几何规整形两种。不规整形即艺术手法多采用不规则自然水形,其实就是风景艺术,通过水元素立体表现出来,在进行创作时大可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构成静止与流动画面,使艺术作品魅力体现出来。几何规整形即艺术载体多采用方形、圆形、花瓣形、椭圆形等构成整体要素,艺术作品优势、美感、线条完美展现出来。这些使古建筑艺术特征结构流露出来,从而推动古建筑艺术发展。谱写古建筑文化篇章,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利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对认识古建筑艺术美有所帮助,在构建现代建筑中,发挥现代审美观念,设计更人性化建筑作品,以便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颖.清末江南古建筑壁画艺术研究:以金华侍王府壁画艺术特征为例[J].南方文物,2017(4):297-302.
  [2]张念伟.中国古建筑砖雕的美学价值研究:以徽州砖雕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6):15-16.
  [3]张晓君,崔津津.中国古建筑之窗棂艺术:以王家大院敦厚宅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9):160.
  [4]肖琼谞.古籍资料中的建筑在游戏场景中的体验式呈现[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5):202.
  [5]刘源,谷岩,李莹.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及其色彩的应用:以哈尔滨文庙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6(1):61-65.
  [6]周晓东.蓬莱古建筑群分析:以“人间仙境”蓬莱阁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5):242-244.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