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文中

  【摘要】小学是学生开始学习的初步阶段和基础阶段,而小学中数学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数学不仅是小组阶段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学的方式及教学思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改革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想,是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
  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虽然历史久远,但是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师也应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将新型的教学思想应用数学教学中。因此,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但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对数学教学造成不良影响。针对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取得的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一、分析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具体举例说明:在对比大小、多少的问题上,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想象,而学生无法理解这种抽象的知识,想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也并不相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探索的欲望。
  2.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小学数学的发展是由最初认识阿拉伯数字到学习公式再到对实际数学问题的学习,逐渐地建立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自身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學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传授学生的教学模式生硬、晦涩,不易理解。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分析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及应用对策
  1.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均处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加之数学为一门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很难使小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掌握和理解。如何使小学生对复杂的知识完全理解,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其不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显著降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例说明,学生学习时、分、秒课程时,很难区分三者之间的差别,对三者之间的换算方法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利用实物使学生完成时间的转换。如秒应用铅笔表示,分钟应用笔记本表示,小时应用书包表示,换算出的结果为:60支铅笔为一个笔记本,60个笔记本为一个书包,使学生在实物的计算中,认识时间的换算,而这其中比喻的物体,就是形的体现。采用上述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知识很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的困难,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得到显著的提高。
  2.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新型的教学模式重点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引导为主。因此,教学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对知识的理解快慢等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使接受新知识、扩展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常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思维模式,使数形结合思想更好的融入教学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数形结合思想促进数学中计算问题思路更加清晰。小学数学中计算题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计算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和推理,由于小学生的发育并不完善,尚未养成逻辑思维,针对复杂性的计算题不易理解,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后,使复杂的计算题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的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发挥。
  综上所述,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本研究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和重要性。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中才能提高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其思维的扩散,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的学习,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素香.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7,(14) :175.
  [2]林智.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7,(29) :43.
  [3]许娟.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12) :79.
  [4]于爽.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2) :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