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中霞

  摘 要:本文从设置情境、利用乡土教材、舉办历史人物故事会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进行实践探索,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家国情怀;情景设置;乡土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74-02
  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教师培养中学生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合作、创新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三年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我们历史教师要站牢阵地,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出努力。
  一、对家国情怀含义的理解
  家国情怀是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家国情怀形成的过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曾在《孟子·离娄章句上》对家国的关系作出过解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家。另外一部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作品《大学》对个人、国、家的关系是这样解释的: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这些论述很好地阐述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于是乎,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从而衍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感体系——“家国情怀”。个体、家庭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情感相依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要求国民要将“家情怀”和“国情怀”融合为一体,不是简单地仅仅是爱国,而是爱家与爱国的共同促进,有维护家庭和睦的自觉,有维护社会和谐的意识,在爱己、爱家的基础上升华爱国,在爱国的实践中爱家。从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精神中,从南仁东十几年如一日艰苦创业,主持完成“天眼”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看出,现代的家国情怀更包含有为建设强大祖国奉献的精神。
  二、渗透家国情怀的历史课堂教学措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家国情怀教育作为重点,并作出具体指引,要求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是个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阵地,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切实改变课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一)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它的构建主体是学生,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单向灌输知识,体现家园情怀效果是不会明显的,因此必须要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爱国、爱家的真谛。以中国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版)这课为例, 虚拟一道汉武帝的招贤令:“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特别是黄河附近的百姓更是经常遭受到匈奴的侵扰,因此为了能大举反击匈奴,现在需要招募一名勇士代表我大汉出使西域, 联合大月氏,两面夹击匈奴,重赏。钦此!”并据此提问:1.汉武帝时已经具备了通西域的什么条件?2.被招募的人需要完成什么艰难的任务?3.如果顺利完成任务有什么样的奖赏?4.完成任务有何风险?5.你愿意承担这样的任务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和张骞完成一次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张骞自愿为国出力出使西域的爱国情怀。因为这是第一次外交沟通,此前中原王朝也没有关于西域的详细记载,前途未卜,甚至必须经过匈奴地区,这就需要心中有国家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迈出这一步。随后,再运用文本中一段记述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的艰辛,被匈奴扣留10年仍然不忘初心,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回到长安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张骞为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怀的感动,使学生明白在张骞心里有的只是国家和成为猛士的一腔热血,他的身上深刻体现了在国家面前人们的敢于奉献,敢于推动历史的伟大情怀,正是有了这些拥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的推动,才使中国走到今天。
  (二)乡土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乡土”的解释是“本乡本土”之意。事实上,“乡土”就是我们初生的环境,即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乡土教材是伴随着乡土教育而产生的,是以乡土文化为内容,通过对乡土的认知,以培养家乡情感、进行家乡建设为目标的补充性的教学文本。以我市为例,《扬州历史》作为乡土教材应充分发挥其基石作用,每学期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家加里宁(苏联)的理论:认识自己的家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始。初中历史教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将乡土史料或历史遗址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如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北师大版)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雕版印刷术、火药和赵州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是这一技艺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雕版印刷技艺也可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另外,扬州桥梁也是颇有特色,可以说这课知识点充满了扬州元素, 处处打下了扬州的烙印。因此,课堂上我出示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五亭桥的照片,不用我多言, 熟悉的事物立刻使学生兴奋起来。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特殊的文化遗产,在老师们的精心设计之下,它将成为每节课的精彩片段。在讲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我用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扬州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如汶河路的变迁、文昌阁的变化,瘦西湖公园的华丽变身,让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产生自豪,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家乡的眷恋。
  (三)历史人物故事会有利于推动家国情怀的形成   初中三年是培養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每周两节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组织历史人物故事会。每节课安排一名学生介绍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人物的选定教师应悉心引导学生。
  例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之前,特意安排学生介绍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虽然史学界对屈原的真实性有争议,但这对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来说仍旧是个好素材。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课之前,安排学生讲述陈胜的故事,既是对教材人物的补充,也是渗透情怀教育的好材料。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课之前,我又安排学生讲诉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在教学《辛亥革命》这课前,我安排讲述了“今生已矣。我死,愿中国之富强日进一日,庶几瞑目矣”的熊成基,就这样,书本上的人物和学生讲述的故事相呼应,为他们展示出众多历史伟大人物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势在必行。初中阶段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应让学生带着对国家和民族深厚的依附感和自豪感,带着对推动国家发展的伟大人物的尊敬升入高一年级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自觉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哥舒.从张骞通西域看中华民族的开创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2).
  [2]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2016,(1).
  [3]李君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2016,(4).
  [4]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5]皋银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16,(17).
  [6]刘家佳.以史知世 促文养成——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7]巩秀芸.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8]董万奎.发挥历史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甘肃教育,2015,(7).
  [9]张振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
  [10]于海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当仁不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