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校本化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康东鹏

  【摘要】教材课后习题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加以校本化改造。在校本化过程中,应准确理解习题的设计意图,将习题要求与学习任务对应起来,落实解题所需知识的学习,建立教材中同类习题的联系,体现学习渐进发展的规律,并根据需要改造习题调节难度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使用时应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将习题的设计意图落地实处。
  【关键词】课后习题;校本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其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使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之后,通过“思考与训练”,使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但因课后习题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所以使用时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学情,进行校本化改造,使习题既符合学习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
  一、准确把握习题的设计意图
  要明确问题“所指何物”,即通过习题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何种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如统编初中语文2016版第一课《春》,第一题: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2016版统编教材《教师用书》关于该题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美妙,提高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个人创建。”除了对朗读的要求之外,还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图景”,一个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第一个问题指向语文阅读最基础的能力——概括能力,要回答这道题显然不能“自由发挥”,因为《教师用书》中的参考答案用了很整齐的表达格式,要求学生先找出各个画面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然后用相对整齐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二个问题指向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应当从内容概括、语言和写法分析鉴赏等方面答题,虽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但如果学生没有建立一定的认识和方法,会连“发挥”的起点都找不到。把握习题的设计意图,就是明确该课中学生应学知识,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而具体。
  二、落实相关知识的学习
  对相关知识、方法展开必要的教学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方法,学生才能在练习中有东西可以“复习巩固”。如上述习题,我们通常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就直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种简单的做法使不少学生在初中语文的第一堂课,在不知所措中产生了对语文的恐惧。上述第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教师教学用书》中都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的词语形式进行概括,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方法。首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图画”中找出“盼”“草”“风”“雨”等核心景物或关键词,这是对基本概括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春×图”答案格式的训练——只要教师给出示范,学生就可以模仿了。
  三、梳理习题,体现课后习题的“体系”意义
  课后习题是一个体系,既有某种能力的由弱到强发展提升,又有各种知识能力之间的综合相长。“在使用统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也要明确每一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每一次写作练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任务。”由于教材综合意义上的编排,这些“学习任务”,分散于各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在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中的习题之间建立联系,使各种能力的培养显示出连续性、层次性。如七上教材,对“概括能力”直接进行训练的习题就有:
  《春》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济南的冬天》  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猫》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纪念白求恩》  默讀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植树的牧羊人》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词语(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以上各题的设计均体现了对概括能力的训练意图,并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和反复训练的学习规律。教学中,我们要发挥以上形成系列的习题对概括能力进行反复并不断深入训练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运用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使他们的概括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适当改造习题。如《济南的冬天》的上述习题,如果需要降低难度,并与《春》相关习题的学习更密切衔接起来,那么改造为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这样第一问就自然与前一课的学习直接衔接起来。
  四、强调动笔书写
  学生答案的展示与订正,是学生思维呈现与完善的过程,也是课后大多数习题的训练目标落到实处的必要手段。如上述《植树的牧羊人》的习题:“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我们经常只关注学生在横线上所用概括性词语的对错,而忽视后面结合课文具体语句的表达,没有要求学生将答案完整地写出来。交流讲评时,若学生回答“他是一个友善的人,从他让我喝他水壶里的水、带我去他的小屋、让我住在他家吃住等地方可以看出来”,就算过关。问题出在哪里?在于没有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评价”,而这一点恰是学生的薄弱之处。该题在教材中有提供一个示例,通过解析可以找到解题的一般思路:概括评价——举例——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人物分析的方法,并通过书面表达,使能力得到完整的、到位的训练,并留下学习的过程痕迹。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痕迹中,才能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彬福.如何理解和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