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意的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建芬

  【摘要】教学创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要运用“生活体验”“质疑探究”“平等对话”等策略,让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创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创意是指创造性的想法和构思。而教学创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构想,或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教学举措。教学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游刃有余的驾驭,教学创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课堂因为有了创意而风光无限。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意策略有哪些呢?
  一、語文无处不生活——生活体验策略
  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老师的细致分析和讲解,烦琐的笔记充斥着课堂,大量的背诵默写搞得学生焦头烂额,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被一个个零散的题目肢解,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趣、低效,学生也由此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书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培养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体验策略,把生活的“活水”注入语文课堂,让学生更多地从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学生才能真正走近、走入语文课本,感受和领悟语文世界的美。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就会认识不深刻,甚至无法理解;也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往往缺乏观察和思考,因而熟视无睹。比如在教《背影》一文时,每每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无动于衷,他们无法理解背影背后传达出的父爱的艰难、深沉和厚重,有同学觉得父亲给儿子买点橘子在路上吃,出于一片爱子之心,纯属最正常不过的事;也有同学甚至觉得父亲穿过铁路、爬月台买橘子,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等。这时,老师应适当予以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和父亲的故事,思考自己的父亲背上“背”着什么。因为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孩子们信手拈来就是:他们不仅仅谈了父爱,有几位同学甚至还谈到了爱的另外一面,爱的隔阂,爱的沉重,爱的矛盾……
  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探究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在质疑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一)抓住课文题目质疑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统帅课文的灵魂,起着点明主旨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课堂上,老师可以抓住题目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可以抓住题目来设疑布阵,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菲利普夫妇,题目为什么叫“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文章要表现一个什么主题?又如《绿》一文,作者明明写的是梅雨潭的绿,为什么题目不叫“梅雨潭”,而是“绿”?又如《枣核》一文,美籍华人生活在异国他乡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什么还要托友人从祖国捎回几颗小小的枣核?对课题的质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结合注释质疑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学习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的兴趣,能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显得晦涩难懂,学生阅读文言文,主要是依靠课文下的注释。可以说,文言文注释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中学课本的注释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
  (三)联系写作背景质疑
  教学《呼兰河传》一文时,通过阅读课文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我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觉得这篇课文固然语言清新活泼,但作为初三下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未免太过浅显。这时,老师适时介绍了萧红的生活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当学生了解了萧红童年的经历,她婚姻的不幸,了解了写作本文时萧红远在几千里外的香港,更是处在贫病交加中,老师适时地提出质疑:萧红为什么在去世前要写作这部小说?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更有学生对萧红和她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平等对话,放飞思想——对话式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学生——文本——老师三者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和老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这种对话式策略教学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克服了以往语文课堂的封闭性、单一性;克服了以往语文教学侧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交流;克服了以往语文课堂上只见老师的滔滔不绝、唾沫齐飞,听不到学生的发言。平等对话不仅是指老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更是指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实现平等对话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需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的、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学习《绿》一文时,大多数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觉得文章的语言优美,但却有一个学生认为文章用的比喻太多,且大多是女性形象,他觉得文章太“娘”了。这一对话过程就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的独特的见解,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与鼓励,学生就会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
  (二)走进学生的内心
  如在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一课时,老师毫不忌讳地谈起来了自己的童年趣事,甚至是糗事,同学们纷纷被老师的真诚所感染,心扉一下子被打开,都大谈特谈自己童年时的趣事。有的说小时候偷穿爸爸的大皮鞋、大西装;有的说小时候在野外放火,差点把别人家的房子烧着了;有的说小时候烧“野火饭”,偷了别人家的豆子……因为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没有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所以教室里笑声阵阵,活泼热闹,同学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迫不及待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展现自己的童真、童趣。
  (三)展开多元交流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理解,是有效对话的载体。要真正展开对话,还要允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平等的有效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创意的课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对鲁庄公的形象,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战场上鲁莽不懂战术,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也有的认为鲁庄公能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是个亲民的国君;也有的认为鲁庄公能知错就改,听取曹刿的意见,还把战争的指挥大权交予曹刿,是个难得的明君。因为展开了多元交流,进行了深层的对话,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翼才能展开,课堂才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余映潮老师说:“创意,表现在教学研究上,就是教学智慧。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语文教学的发明家,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充满了创意。”这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追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大美的课堂,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态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