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猪巴氏杆菌病是养猪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疾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速、死亡率高等。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特别是潮热、寒冷以及气温变化幅度大等应激情况下更易发病。病猪临床上最明显的症状是急性败血症。近几年,随着我国养猪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频率和传播范围呈增高趋势,严重损害养猪场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疫情处理;免疫预防;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9-0083-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大小为(0.5~2.5) μm×(0.2~0.4) μm,呈短杆状,两端钝圆。如果取患病动物组织直接抹片进行染色、镜检,通常可见菌体两端着色,并生有黏液性荚膜;如果取培养基上传代后的菌体进行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两端着色不明显或者完全没有着色,也无法看到荚膜。该菌基本可分成5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A、B、D、E和F。菌体无鞭毛,不能够运动,且无法形成芽孢,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干燥空气中经过2~3天就会自行死亡,在阳光直射下会快速死亡,大部分养殖场使用消毒剂通常在数分钟内就可使其失活。
  1.2 易感动物
  多种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猪是常见的一种,且任何年龄段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仔猪和育成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主要4~12周龄的猪群暴发该病,尤其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3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经由直接接触病猪或者其污染的环境进行水平传播。猪通过口腔或者鼻腔感染病菌,会定居于肺脏病灶中,导致肺脏带菌率发生较大变化,从而表现出亚临床症状。这种带菌猪会变成传染源,当未感染猪群中混入健康带菌的种猪、断奶猪后,则该猪群内的断奶猪和育肥猪往往会暴发该病。母猪感染后可通过呼吸道导致哺乳仔猪感染病菌,也可经由污染物传播。另外,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中都含有病菌,导致外界环境、饲料、饮水以及用具被污染,健康猪经由消化道感染,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病猪在咳嗽、打喷嚏时也可排出病菌,以飞沫的形式使其他猪通过呼吸道感染。此外,吸血昆虫依次叮咬病猪和健康猪的皮肤以及通过黏膜伤口都能够感染发病。
  1.4 发病特点
  该病的发生通常不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以气候多变、冷热交替、高温季节的发病率较高,往往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性流行。一般来说,气候变化、猪群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卫生不良以及长距离运输等,都能够引发该病。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呈明显的犬坐姿势,咳嗽增多,有时伴有明显的喘鸣声,并有粉红色泡沫从口、鼻流出,体温明显升高,往往可达到41.5~42℃,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完全废绝,咽喉部红肿、发热,触感坚硬,且触摸喉部会出现疼痛反应,触击胸部会出现躲闪。可视黏膜发绀,耳尖、鼻、腹部以及四肢的皮肤发绀。
  3 实验室检查
  3.1 涂片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脾脏、肩前淋巴结以及下颌淋巴结直接触片,革兰氏染色后放在油镜下观察,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极着色,呈卵圆形。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条件,取以上病料在血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可见划线上长出水滴样的小菌落,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没有溶血现象。挑取菌落进行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體呈卵圆形。
  3.3 动物接种
  取病死猪的脾脏、淋巴结等组织,充分研磨后按1∶10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给4只体重大约为300 g的离乳兔进行腹腔注射,每只剂量为1 mL。另外,还要取2只作为对照组,每只都接种1 mL生理盐水。
  结果离乳兔接种病料上清液经过10~12 h发生死亡。剖检可见腹腔明显膨胀,存在大量积液,肝脏、肺脏发生出血。取肝脏、脾脏、淋巴结进行涂片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呈卵圆形。但对照组经过48 h饲养依旧健活。
  4 防控措施
  4.1 疫情处理
  猪场出现发病后,要根据病猪发病情况采取对症治疗。对于最急性型病猪,如果有时间治疗要尽快给猪群紧急免疫接种多价高免血清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如果症状严重,要立即将其隔离淘汰,场内其他猪要进行紧急免疫和药物预防。对于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通常都具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噻呋、土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阿米卡星以及链霉素等。但要注意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采取口服时具有较低的吸收利用率,建议选择使用注射给药的剂型。
  4.2 免疫预防
  目前,已经研制出多种猪巴氏杆菌疫苗,如弱毒疫苗、灭活疫苗、荚膜亚单位疫苗等,为便于使用,市场上主要是以联苗的产品形式为主。其中弱毒疫苗属于活疫苗,尽管安全性相比于灭活苗较低,但猪群接种后既可产生体液免疫,还可产生细胞免疫,短时间内就可产生抗体,能够长时间持续发挥作用,推荐用于加强免疫。灭活疫苗只可产生体液免疫,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产生抗体,具有较短的免疫周期,但由于安全性较高,推荐用于首免。荚膜亚单位疫苗是近年来研制出现一种效果较好的疫苗,其同时具有弱毒苗和灭活苗的优势,临床免疫效果非常好,但价格较贵,小型养殖场较少选择。猪免疫接种疫苗后,通常都可在较长时间内具有免疫力,且病猪耐过后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后期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健康猪群可选择使用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C20株),采取口服形式免疫。使用时根据瓶签说明的头份,添加适量冷开水进行稀释,然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均匀后饲喂,所有猪都口服3头份。需注意疫苗稀释后要在4 h内用完。
  另外,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众多,且各个血清型之间具有较低的交叉保护,猪场要根据当地常见的致病血清型菌群选择相应的灭活疫苗。
  4.3 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避免引入外来传染源。需要引进猪时,必须经过1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经过严格检查,确认健康(即“四无”,分别是无临床症状表现、无腹泻便秘、无咳嗽喘气、无体温升高)才允许混群饲养。规模化养猪场要制定完善的防疫制度、生物制品管理以及免疫档案等。猪群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定期监测,及时将感染猪淘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7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