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惠 任莉枫

  摘 要:为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从制(修)订规章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专业和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务管理工作诊改。针对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解决民办高职院校资金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建设,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诊改工作,引入业务重组流程,提升教务管理质量,为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务管理;质量;对策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进入内部质量建设阶段,通过内部诊改,提升教育质量。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由原来的传统外在力量进行评估,到现在的民办高职院校因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自我需求。通过诊改,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质量来自于管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管理的优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依据质量生成规律,把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与各部门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强化各二级学院各层级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务管理是学校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1]教务管理工作在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保障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
  一、教务管理在构建内部质量诊改体系中运行现状
  2015年大量有关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文件出台,如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等,引导各职业院校提升教育质量,从内部改进质量。各民办高职院校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施完全学分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紧紧围绕提高内部质量,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2017年年底,ZS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学院成立质量控制办公室(质量保证与诊改委员会)。为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从制(修)订规章制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专业和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入手,保证内部质量提升。
  (一)从制(修)订规章制度入手,展開内部质量诊改
  2018年9月印发了ZS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在2018级学生中试行完全学分制,区别于以往的弹性学分制,标志着学校以实施完全学分制为突破口,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8年9月,修订ZS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开展,学籍管理规定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2019年2月,制订ZS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流程,二级管理模式更深入了一步;2019年4月,修订ZS职业技术学院证书考试冲抵冲抵相应课程处理办法,衔接“1+X”证书制度,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与国家的“学分银行”接轨。针对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变求发展,但缺乏系统性、全覆盖的诊改设计。
  (二)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提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1999年招收第一届学生,那时人才培养方案是照搬公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压缩课时、降低要求等方法,并未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成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采取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脱离企业、产业和社会需求。2018年我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专业中进行“2+1”人才模式试点改革,主要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2019年28个专业均试行“2+1”人才模式改革。
  我院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流程: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研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市场调研,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起草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主管教学校长审批,发布指导意见,各二级学院进行市场调研制订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主管教学校长审批,印制下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效执行(计划调整)、组织排课。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虽设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没有能力付诸行动,只停留在纸上。
  (三)从设立专业和课程标准入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坚持以大健康专业为主体,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定位。目前我院大健康专业共有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和课程标准的设立,充分考虑学校、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的需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先确定各专业教学标准、公共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进程表、课程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各项标准的设立,各二级学院对照标准,设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每学期,通过数据采集平台,对照设立的专业和课程标准,任务落实情况与信息平台相结合,过程数据实时采集,形成执行的信息链。对照标准,检验毕业生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形成螺旋改进的自我诊改机制,离不开不断修正专业和课程标准。虽然制定了完成任务的标准,重视诊断,而忽视改进工作。
  (四)从教学运行管理入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之要求教务管理也要随着改变。如何在实施完全学分制下,改变原有的教务管理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突破口,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时间,有利于教师的工作。我院实行完全学分制,每学年学生按照所在学院的专业群进行选课程、缴费和学习。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教室、实训等资源紧缺,直接导致无法面向学生全方面进行自由选择。
  一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管理。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是“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国家有文件规定,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得低于50%。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在第一学年完成所有公共课程的学习;第二、三学年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如护理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第五、六学期实习;会计专业实行“三进三出”,专业学习——实践——专业学习——实践——专业学习——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分别进行顶岗实习等等。   民办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资源的匮乏依然是制约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多样性、先进性,指导教师本身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传授的知识,还是多年前过时的、不能与今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知识。
  二建立学生成绩预警机制。学生成绩预警分学期进行,主要是对上一学期(或累计以前学期)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进行预警。教务处下达任务给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辅导员针对上一学期学生成绩进行统计,类别划分,预警定级,发出纸质预警表格,找学生和家长个别谈话,学生和家长签字承诺改进措施,纸质文档留存。成绩预警机制只针对部分学生,未覆盖所有在校生。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未对学生整个学习表现、学习互动等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及时反馈给学校、学生、家长等。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在教学质量监控中,除了学期初和学期末对教学秩序的维护,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分别进行巡查,教师的迟到早退、学生的到课率等;期中的教学检查,师生相互评教评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时针对教师的调停补课进行核查,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更多的都是形式上了,只针对单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务处管理督导工作,教务管理与督导功能存在交叉,使得督导处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开展的工作只是听课,听的多,意见反馈多,而导的比较少。教务处制订了听课制度、教学管理考核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院校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形成校、院、系、教研室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监控多,而评价少,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改,实现内部质量提升这一环节比较薄弱。
  根据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每日常规教学巡查情况,及时跟踪反馈,定期编制教学简报。教务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二级学院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研室等协同努力共同完成。
  四优化学籍管理。学籍管理规定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因入伍申请保留学籍学生,并保留学籍至退伍后二年内,及时关注国家对入伍大学生的优惠政策,成绩认定和冲抵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严格规范;结合学生今后就业方向和学习兴趣,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转专业的文件规定,由二级学院和教务处做好转入专业的宣传工作,避免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又想转回原专业的现象发生;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了更好地实践所学知识,为创业和就业的学生打开绿色通道,办理休学手续,甚至延长其休学年限。
  内部质量中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教务处等教学管理管理部门的事,各部门也要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独立的质控办,以检查、反馈环节为主,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而教务部门以计划、执行为主,专门负责教学运行管理,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系统。
  二、提升教务管理质量的思考
  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务管理质量,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进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提高的目标,内部质量诊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教学服务,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一)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民办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加强专业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离不开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立。现代信息化平台整合现有的教务、财务、招生、学生等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
  一是民办高职院校也应享有财政拨款的权利。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公民,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父母均为纳税人,理应享有生均财政拨款的权利。职业教育具有公共性,民办高职教育为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作出了贡献,因此政府也应为民办高职教育解决学生受教育等问题买单。民办高职院校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支付日常教学运转开支、员工工资等外,余下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专业和师资等建设的资金,简直是微乎其微。
  二是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共享实训基地,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跟不上实际专业教学要求的现实。积极打造合作双方“双赢”的局面,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办学。
  (二)加强內部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建设
  一是民办高职院校形式上成立了质量控制办公室和督导处,但大部分还是依附于教务处。督导工作主要包括督教、督学和督管。在实际督导管理过程则侧重于督教,往往忽略督学和督管。督导依附于教务处这一行政职能部门而存在,没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没有查处权,仅有反馈和建议的义务。
  二是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分别对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进行监测。结合现有的学生成绩预警机制,提升为学生的学业预警机制。联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诊改平台,采集教师教、学生学的数据,供教师、学生、二级学院、教务处、学院领导等及时掌握信息,将预警的信息,及时通过移动设备或帐号,推送给相关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而不是等课程学习完,考完试,才进行结果反馈和诊改。
  三是民办高职院校虽然实行了二级管理,但教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二级学院缺乏教育管理的自主权。教务处在人才培养中既充当着规则制定者、运动员、裁判员和监督员等多种角色。内部质量的提升不能依赖于成立一个质量控制办公室,而要依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三)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教务管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教务管理队伍。教务管理队伍平时任务繁重,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学习机会较少。通过不断学习新教学管理理念,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新功能,充分利用系统处理大量数据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地位,提供适宜发展的工作环境,使其工作有动力,有创新。在教务管理人员中,引入激励和奖惩机制,摆正教务管理人员的位置,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教务管理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务管理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重视学校的“质量文化”内涵建设。教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教务管理中的诊断和诊改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实现教务管理质量螺旋上升。
  (四)引入BPR模式(业务流程重组)
  在教务管理中,将保证内部质量理念和系统科学原理协同应用于BPR模式(业务流程重组)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教务管理质量。如对现有学籍异动流程的改进,原有流程需要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遇到某个部门领导出差或开会,学生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走完流程。学生提出异动申请,二级学院和教务处进行审核,通过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节约办理时间,提高教务管理服务质量。建立简明易操作的业务流程,还有利于教务管理人员之间工作交接,以免因人员变动而导致工作错漏。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优化,主要体现一切以师生为出发点,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原有业务流程。[4]
  三、结语
  自2015年起,民办高职院校处于以内生质量为关注点的质量转型发展阶段。[5]质量内生文化的缺失,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务质量管理过程中面临观念的冲突和执行的阻碍,成为提升民办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最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存,与国家的质量发展战略同步,与产业转型升级质量发展需求和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同步,与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步,顺利完成由质量保证走向质量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建清.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26.
  [2]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24-29.
  [3]沈莉萍,张伟东,苏若奎.浙江省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比较——基于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评估院的相关报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4):22-26.
  [4]米春桥.等,高校预警教育业务流程的优化——以H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3):92-98.
  [5]游明伦,李德建.高职教育质量变革的时代特征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7(28):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