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龚平

  【摘 要】音乐欣赏课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小学生的审美经验不够丰富、方法不够多样,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深入体验并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1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对于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理解音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
  一、加强学生的聆听感受
  音乐作品总是描绘了一定的情境,如果学生能体会到一定情境下的氛围,便能够获得更好的聆听感受,把握音乐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氛围,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在曾梦芹老师执教的《狮王进行曲》一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森林里,看看这有什么动物呢?(配合课件播放动物图片)我听说动物们在举办狂欢节,今天是狮子家族来表演,我们去看看吧”。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创设了森林的情境,再加上图片的展示,学生再聆听音乐便迅速感受到森林神秘的氛围和狮王威武雄壮特点。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体态律动是指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教师可根据音乐片段预先设计好律动,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边听赏边律动,音乐中的再现部分则可以用相似的律动来表现。儿童在有节律的动作、歌舞中,会获得一种“秩序”的美感和喜悦,因此,跟随音乐节奏来律动,能让学生增强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陆冰老师教授《玩具兵进行曲》时,在新授部分首先让学生完整聆听音乐,静坐聆听一段时长为三分三十秒的音乐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此陆老师根据音乐设计了一套有摆头、拍手、耸肩、挥臂、吹号等动作的律动,引导学生根据节奏在动中学习音乐、利用律动来感受节拍与欢快的音乐情绪,使学生在整个听赏过程中一直集中注意力,用律动感受音乐。
  (二)运用图谱建立视觉辅助
  在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下,有利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进行认知和思维活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的情绪起伏与色彩等,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符号等直观形象地来表示音乐片段。例如用圆形表示节奏舒缓的音乐,用五角星表示节奏紧凑、起伏大的音乐,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设定。学生初步学习音乐的曲式结构时,图形谱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例如在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解回旋曲式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号来代表每个音乐段落,相同的音乐段落则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教师再将学生选择的符号依次展示在黑板上,通过语言讲解,便能让学生迅速理解回旋曲式结构。
  (三)播放动画视频给予直观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相对简单,生动有趣的动画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选择与听赏音乐配套的动画视频,把音乐和动画恰当地剪辑在一起播放给学生看,代入动画情节,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并理解音乐。
  在带领学生听赏《动物狂欢节》中的《狮王进行曲》时,教师可以预先把音乐和迪士尼动画《狮子王》的片段剪辑到一起,再加上教师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想着故事情节来聆听音乐,学生更容易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情绪。学生在配合动画听赏《彼得与狼》时,将动画中每个角色与音乐中出现的乐器一一对应起来,便能很好地了解到每种乐器音色的特点,体会到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参与性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听赏内容,选定角色由学生或师生共同扮演,带领学生迅速进入音乐情境。置身于音乐情境中,能使学生带着情境中出现的身份来感受音乐。在曾丹青老师执教的《木偶的布态舞》一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展示了提线木偶,并给学生设定角色为木偶,教师则为操作木偶的人,由教师拿一根木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做出律动模仿木偶的动作。学生把自己的角色想定为木偶之后,带着木偶动作僵硬的特点一边模仿木偶的动作一边听赏音乐,能通过动作来体验木偶的姿态,从而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木偶形象。
  (二)乐器教学
  奥尔夫小型打击乐器是课堂教学中应用范围最广、最简便易学又受学生欢迎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展示打击乐器并使每位学生都有打击乐器演奏,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边聆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音乐体验。张玥老师在教授《维也纳的音乐钟》时,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回旋曲式,安排学生在听到音乐主题时用三角铁伴奏,听到音乐第一次变化时用串铃伴奏,第二次变化时用铃鼓伴奏,第三次变化时用沙锤伴奏,并将所用乐器依次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学生们带着任务聆听音乐,使他们在听赏过程中更加专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并培养了他们的乐感。更重要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之后能顺利地给音乐划分段落并了解回旋曲曲式结构,这正是教师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结果。
  (三)创编歌词
  在大多数的听赏课中,记忆音乐的主题旋律是教学目标之一。带领学生根据音樂的创作背景与所表现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创编歌词,把器乐曲中的主题填上歌词,然后一起演唱,学生不仅能通过具体的歌词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更能通过演唱来记住音乐的旋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策略,带着钻研教学的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真正地听懂音乐、享受音乐,进一步提高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红平.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策略[J/OL].黄河之声,2019(08):100[2019-06-17].
  [2]薛林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40-41.
  [3]陈奕如.画出音乐的美——浅谈图形谱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9(10):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