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美术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美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探寻为主要依据,从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意义、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强化学生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艺术治疗和美术教育提供可信论证、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借助多元评价彰显个性心理、正确解读提升健康审美能力、营造良好氛围调节情绪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心理健康;审美能力;个性心理
  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理念、目标、内容等都是朝向整个社会的,以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情况为基础,在美术教学中不但可以为学生呈现艺术美和知识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美术教学要和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心灵能够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一、美术学科教学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美术活动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色彩鲜艳的颜色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具备饱满热情和精神,使学生一整天都精神亢奋和愉悦。这些优美、生动的画面能够最大限度吸引人,感染人们的意识,使学生领悟学习美术的价值,情绪也被美术艺术形式所感染。
  (二)具有情感宣泄作用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一种现象,人们在情绪不佳以及烦躁的情况下,会无意识地拿起周围的笔随意在纸張上绘画一些没有规律的线条和图形,利用随意绘画减少烦躁情绪。此种行为属于宣泄行为,正确宣泄是构成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宣泄对学生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美术活动可以通过宣泄情绪,使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此种形式就是在升学压力基础上减轻学生负担的最好形式。
  (三)强化学生道德教育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写生和绘画,可以适当添加游戏、音乐等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实现教学目的[1]。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提升团结协作意识,强化艺术情趣,增强美术艺术美感,体验社会生活带来的更多美好,朝着更高层次迈进。比如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些精美的美术作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借助美术教育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强化学生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感受美[2]。
  二、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持
  教育理念主要是教师在充分理解美术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教育价值观,思想、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是行为的关键,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育观比较看中教育的未来性和社会性,是教育为社会不断培养人才的基础,保证教师可以时刻为学生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美术欣赏进行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在美术学习前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心理,这样才能逐渐对美术学习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学习欲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进程。在整个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时刻为学生服务,使得学生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3]。
  (二)为艺术治疗和美术教育提供可信论证
  艺术、治疗和教育是西方文献中记载的,提倡艺术能治疗疾病,使人们身体恢复健康。身体和心灵的契合是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为艺术治疗提供了深度结合方向。并且,此文献提倡教育具有深度影响和感化作用,能够将真实自然的美体现出来,使学生拥有高尚审美意识和情操[4]。
  三、美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探寻
  (一)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自然而然地结合,循序渐进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整个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没有任何捷径,教师要依据自身特征和学科基础特征进行教育,针对不同美术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源,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受到冲击,感受美术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也可以使用优美的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和讲解,使美术欣赏教学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教学形式,并且将其融入诗画之中进行讲述,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始终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能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要强化沟通,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知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更多心理健康教育[5]。
  不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教育之前需要注意两点内容。第一,教师要结合美术课程和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美术教学中,要讲求自然和知识之间的贴合,将心理健康和美术知识充分融合起来,环环相扣,自然而然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认知。第二,在实际融入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教学度,美术心理和实际心理是存在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入时间不能过长,要注重学科心理健康渗透,因此在没偶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智慧,针对美术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强化课堂互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所有问题背后都存在一个深度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健康成长[6]。
  比如在实际美术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美术教学内容,不能仅仅照搬美术课本知识,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美术教材中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中将书本和生活审美常识结合起来讲解,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与实用美术知识的不同点,结合学生综合能力选择美术知识,以此不断提升美术教学实效性。   (二)借助多元评价彰显个性心理
  教师评价学生美术作品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情感、学习等,借助多元化形式进行评价。在色彩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选择色彩适中就好,并没有充满考虑和分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此种形式的美术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情感表达。所以,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机会,注重心理教育知识融入,使学生可以在纸张上自由绘画,突显自我情感和思想。比如在人教版《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艺术作品,并在学习中简单介绍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创作步骤等,针对艺术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懂得保护传统艺术,了解艺术形式带来的深刻体验和感受,以此不断强化美术教学实效性[7]。
  (三)正确解读提升健康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识别能力。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隐藏着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肩负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识美丑、善恶和真假的重任,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用审美眼光和意识寻找生活中存在的美,借助客观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美、补充美、体验美,体验美术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经常对于裸体绘画进行丑化,想入非非,并且会因为美术作品而对其他知识产生兴趣,容易走上不良道路。所以教师要意识到美术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用正确态度学习,拥有健康心理。教师要激活学生自身美学意识,对于那些存在自我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针对性心理辅导和教育,快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善于自我调节,强化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程度[8]。
  (四)调节情绪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拥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所以美术教育一定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轻松融入学习,不承担任何学习压力和负担,能够自由表达自我情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时,教师要善于使用实物和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木刻、漫画和现代雕塑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深深融入美术教学。在学习中可以从正确角度分析绘画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知识,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能够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使学生时刻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升高中美术教学实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主要是借助藝术感染和熏陶学生,运用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强化自身修养和品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充分将其融入在教学中,强化美术教育熏陶效果,为学生未来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8(2):29.
  [2]毛玉婷,刘清扬.探析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存阅刊,2018(9):79-80.
  [3]连苑.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7(5):297.
  [4]葛禹婉淇.美术教育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4):70.
  [5]秦琳.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文理导航,2018(3):59.
  [6]周继红.聚焦积极情绪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7]陈玲,刘显成.浅谈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J].人生十六七,2018(3Z):79.
  [8]路维.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新校园(上旬),2017(4):161.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