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茶消费的需求大大提高,生态茶园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当今国内茶产品供过于求以及竞争激烈的现状,结合生态茶园的内涵、特点及发展模式,从地理区位、环境和资源等要素入手,对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进行SWOT分析,从而为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生态茶园;SWOT分析;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1 云南省生态茶园的总体情况
  生态茶园是茶园的一种特殊形态,以茶树为核心,基于茶树与环境、与其他生命系统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地和空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同时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生物多样性立体复合栽培,表现为上层为乔木型植物,中层为茶树,下层为杂草、绿肥等作物,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态,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使用有机肥料,采用人工除草等原始耕作方式。
  1.1 云南省生态茶园的发展模式
  云南茶园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据植物物种的互利共存关系及茶园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生态茶园模式。主要分为三种:①茶—林、茶—药 、茶—肥及茶—牧草模式;②茶—牧(禽)—沼模式;③茶—牧—草、林—茶—牧(禽)—沼等模式。
  1.2 云南省生态茶园的建设现状
  面对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健康消费意识、内外强劲增长的绿色有机茶消费势头、内外茶产品供过于求以及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实,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着力深入推进绿色生态有机茶园的建设。截至2017 年,云南省无性系茶园达 15.33万hm2,占全省茶园面积 39%;无公害茶园达 34.67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 87%。生态茶园优势突出。《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42万hm2,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到20万hm2,有机茶园面积达到6.67万hm2。
  2 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由内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四个维度组成,从云南省地理区位、环境、资源、形势、政策和服务对象入手,针对云南省生态茶园这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其所存在的优势和机遇及其所要面对的劣势与威胁,从而进一步分析得出云南省生态茶园的建设方向。
  2.1 優势(Strength)
  2.1.1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云南的地理区位是高海拔,低纬度,降雨多,茶园内的灌溉系统完善。远离污染源的生态茶园森林覆盖率高,茶园及周边水土洁净、空气清新,太阳能、土地和空气等生态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发育,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
  2.1.2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种茶、制茶历史非常悠久,拥有稀缺独特的古茶树(树龄100年以上)资源,因其拥有优良的品质及独特的风味,这些稀缺的古茶资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丰富的茶树物种资源融合了民族茶文化,使其茶文化韵味十足。
  2.1.3 茶园基础设施完善。云南生态茶园的建设选址一般是在15~25°的坡度上,25°以上的坡地保持原有植被的种植。茶园中设置了合理的内部交通线和自然灵动的水系,有利于运输和灌溉作业。
  2.1.4 茶园景观独特。云南生态茶园上层为乔木型植物,中层为茶树,下层为杂草、绿肥等作物,周围有生态防护林,茶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
  2.2 劣势(Weakness)
  2.2.1 茶园早期模式的不利影响。西双版纳州现有胶茶间作面积超过 1000hm2,其中,勐腊县尚勇镇有 666.7 hm2;景洪市普文、大渡岗等乡镇有 333.3 hm2。云南生态茶园早期模式是胶—茶人工群落,该模式主要是胶茶间作,橡胶树的种植必然需要使用农药,与胶树间作的茶树必然受到农药的污染。该模式与当今生态治理相悖,生产优质、健康的生态有机茶受到了挑战。
  2.2.2 茶园种植、管理水平低。生态茶园的管理应以保证茶树的良好生长为主,需要对茶叶进行分批采摘、分级加工,生产出优质的生态茶。但部分边远地区生态茶园的管理人员的思想陈旧,没有绿色、安全卫生意识,难以接受现代管理方式,致使茶叶的质量不能达到生态茶的标准。为了扩张茶园面积,如25°坡度以上不适合种植茶树的地方也都种植了茶树,又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了茶园水土流失。
  2.2.3 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云南生态茶园整体景色迷人,但其缺乏主要的特色浏览项目,并且旅游项目还不够丰富,宣传推广不到位,没有办法吸引消费者,从而影响了生态茶园旅游业的发展。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政府及相关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在两个奋斗目标中提到了农业生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回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的“十二五”,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是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起步之年,这无疑都给云南生态茶园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3.2 品牌带来的机遇。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二,普洱茶、红茶和绿茶是“云茶”的主要产品,其中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茶,2017年普洱茶产量达15.7万吨,约占据云茶40%的份额,已达64.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茶产业第一。被评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有很大的品牌优势,带来的效益增加。   2.3.3 消费方式的转变。当今21世纪,随着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城市居民开始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而非忙碌喧嚣的城市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农业景观成为旅游发展的热门。除了旅游方式的转变,对茶叶的需求也有了转变。不仅国内茶叶市场对有机茶叶的消费需求增加,国外茶叶市场对有机茶需求也越来越旺。
  2.3.4 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互联网+农业”的电商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发展农业,茶产业中,利用这种技术改造传统茶业的发展模式,大力生产绿色、健康的生态茶,在信息化时代使茶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2.4 威胁(Threat)
  2.4.1 区域竞争。近年来生态茶园的兴起,各省都在建设生态茶园,云南与其他省市的竞争加剧。这时,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发挥云南省的各种资源优势、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抓住市场机遇等。同时,云南省与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也成为生态茶园建设中的重大挑战 ,生态旅游的多样化发展给茶园生态旅游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2.4.2 自然风险。自然灾害是我们不可预测的,加上茶叶的生产周期本来就长,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机率也很大。由于茶园面积的扩张、原有植被的砍伐,水土流失现象也变得严重,不能维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茶园的抵抗能力降低。
  2.4.3 技术风险。茶园土壤的管理、施肥的标准、茶树的修剪等都需要先进且合理的技术,生态茶园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这无疑对培育、栽培、施作、生产、操作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市场的发展 SO战略:依靠云南省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优势,利用“云茶”品牌及互联网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云南有机茶的种植和销售。 WO战略:借助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大对茶园的生态管理;利用消费者消费方式的转变,发展茶园的生态旅游。
  威胁(T) 区域竞争
  自然风险
  技术风险 ST战略: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茶园景观,从而提高云南生态茶园的知名度。 WT战略:摒弃茶园早期模式,加强茶园管理,尽量避免除自然风险之外的挑战,完善相应的技术,加快生态茶园的建设。
  3 云南省生态茶园的建设方向
  将云南省生态茶园现状与SWOT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首先,因为云南省自然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可以从生态和生活的角度建设生态茶园;其次,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及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建设生态茶园。云南生态茶园的建设可以以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和谐”为方向。这是依托生态茶园的整体环境,与之独特的生态景观,凸显生态茶园的价值。
  生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线,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和原生资源构建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茶园内的可持续循环系统,维护茶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茶园的自然景观,提高茶园的管理技术水平,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达到茶园的生态和谐。
  生产:生态茶园以生产优质、绿色的有机茶为目的,运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让生态茶园的发展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打造绿色环保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云南生态茶园的总目标是打造中国茶叶综合实力第一强省;中国茶业第一品牌(普洱茶);世界一流茶产品与服务。
  生活:生态茶园与旅游業的有机结合,茶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修身养性的绿色空间,制定一条“学茶、制茶、品茶、研茶、赏茶、游茶”独特的游览路线,让茶文化的味道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切身体验其中的乐趣和韵味。
  [参考文献]
  [1] 石尚,苏静海,叶帮,等.西盟县岳宋乡曼亨村生态茶园建设[J].云南农业科技,2018(02):24-26.
  [2] 李云娜,汪云刚,包云秀,等.云南省生态茶园发展建设情况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8(03):20-23.
  [3]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J].云南农业,2018(10):28-32.
  [4]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解读[J].云南农业,2018(04):3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