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措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汪洋

  摘 要 目前,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其中有关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占很大比重。基于此,从当下政府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生态红线”划定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力度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从多方面指出目前我国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有效措施探究。
  关键词 森林资源;“生态红线”;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36
  水是生命之源,而森林作为涵养水源的主要源头,人们必须对其加强保护力度,做到合理开采和使用森林资源。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索取和破坏逐渐增加,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力度,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开采数量,迫在眉睫。尽管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森林资源,努力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但从当前森林管理工作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上还存在多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红线划定后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贯彻,国家依据现有森林资源所存有的隐患,划定了森林资源“生态红线”,“生态红线”三大区域分别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脆弱区[1]。国家之所以规划“生态红线”,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得到相应保障。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主要水源涵养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生态红线”划定后,人们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加强维护森林资源结构,控制森林开发力度,制定合理、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 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的利用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着被过度利用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家具、纸张、学习用品等都需要木材作为原材料,由此森林为木材加工厂等厂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视。尽管绝大多数厂家都能依法开采森林资源,但仍存在部分厂家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缺乏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于是,过度利用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 城市进程加快,对土地需求增长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温饱,而对精神层面有了更高要求。面临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居住、环境等条件开始改善。而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每年都在持续增长,因此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以便满足人们住房需要和生产生活。由于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部分商家便将目光转向了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上,大规模的使用林地,将其变为赚钱工具[2]。以牺牲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不合理地开发森林土地,终将使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
  2.3 执法不严,造成森林资源的流失
  虽然我国出台了《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保护森林资源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严,有的甚至以罚代法,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受不到严惩,从而造成森林资源的流失。
  3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森林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森林类别的不同,我国的森林可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特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安全等需要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商品林是指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按照权属划分,森林分为国有、集体、个人所有。现行的体制对划为公益林的,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由于补偿资金标准低,致使划为公益林,林权属于集体和个人所有森林,林权人还在按照商品林的经营方式经营,从而不能发挥公益林的作用[3]。要解决这方面问题,国家应拿出一定量的资金,将林权为集体和个人的公益林和划为生态红线的森林一次性买断,由国家负责经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森林管理体制,真正做到公益林和划为生态红线的森林管死。对商品林,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取消商品林采伐限额和采伐许可证,通过市场来盘活商品林资源,做到商品林放活,使林农受益。
  3.2 建立森林资源责任监管体系
  目前的森林资源责任监管体系主要通过林长制和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来加强管理,这两项监管的对象是针对当地地方政府,但对森林经营对象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监管,因而目前完善对森林经营对象的监管体系、相关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也是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首要任务之一。从而真正将森林资源责任管理,责任到人,以便在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后,依据相关规定对森林资源经营责任人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只有建立了实用的森林资源责任监管体系,才能保证森林资源健康发展,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木材流通及经营模式
  森林资源经砍伐后形成木材的流通和经营模式,关系到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能体现出其森林利用率。完整的木材流通过程,应该先由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当地森林资源情况,完善作业设计,在一定监督体系下使其完成采伐,最后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森林资源达到恢复[4]。通过完善木材流通及经营模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利用率,致力于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果。
  3.4 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
  所谓封山育林,即对符合条件的山区定期封山,禁止人们进行砍伐、放牧等破坏森林的行为,并在这段时间内,利用森林自我恢复能力进行育林的方式。而人工造林,就是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人为活动,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封山育林与人工栽培相互结合,为目前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两种方法相结合,在育林的过程中,无形地传递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队伍中,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扩充。
  4 结语
  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生态红线”划定,多种政策从出台,都体现着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部分商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使森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森林土地需求持续增长。归根结底,是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不健全,急需对我国森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完善木材流通及经营模式,将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互结合,给人类一个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 丛瑞.浅谈如何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J].创新科技与应用,2012(11):240.
  [2] 胡梦凡.浅谈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2018(21):100.
  [3] 陆子珍.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进森林调查工作[J].农家参谋,2018(10):115-116.
  [4] 袁再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探析[J].绿色科技,2015(12):141-142.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