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春燕 杨勇 郭志勇

  摘 要 气象是指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对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降低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关键词 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Q948.1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84
  民以食为天,农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生长情况关系到国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象万千,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基于此,分析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保证农作物生长条件的适宜性和合理性,提升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1 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气象条件包括大自然中的温度、降水、日照、干旱等多种自然条件,以下针对这些现象分析其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
  1.1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条件,高温或低温天气都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高温天气会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能量积累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农作物的CO2吸收量降低。同时,高温天气还会改变农作物土壤和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影响其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速率,最终影响其产量。在低温天气下,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则会面临冻伤的可能,尤其是抽穗期、灌浆期的农作物,很容易遭受低温冻害[1]。
  1.2 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大气水、土壤水等,而农作物主要的水资源来源为大气降水。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需要采用灌溉的方式对农作物进行水资源补充。但近几年,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用水日益紧张,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在我国某些地区还存在降水汛期,在某一时段内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容易导致河流水位升高、农田积水,进而出现农作物烂根、死根现象,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降水季节、时间以及降水范围不符合我国农作物种植区域的要求时,也会对农业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如在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中,棉花在需水阶段经常会出现干旱气候,而在棉花的成熟阶段则经常会出现大范围、大规模的降水,导致棉花减产。
  1.3 日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就是日照条件,因此日照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如果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不足,其光合作用的程度也会随之降低,导致农作物在生长阶段无法吸收营养,储存养分,使得农作物生长受限,从而影响其发育。同时,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还会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条件,使得农田中的病虫害数量上升,导致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减产。如棉花生长需要大量光照才能保证产量,如果光照不足,棉桃的数量和质量均会有所下降,而棉铃虫的数量则会不断上升,导致棉桃受到棉铃虫的影响而减产[2]。
  1.4 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与干旱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土壤中的水分骤减,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土壤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根部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能量积累量降低,且会加速蒸腾作用,导致作物失水,而农作物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下就会发生萎蔫甚至死亡现象。而且,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减少,会导致植株体内不同器官不能合理分配水分。比如农作物幼叶吸水性强,而老叶吸水性弱,幼叶就会与老叶抢夺水分,致使老叶死亡,光合作用减弱。
  2 应对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策略
  2.1 制定针对性长远战略
  当前,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短暂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温室效应、洪涝灾害等现象出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中,要从长远角度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避免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在制定应对策略时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1)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抑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采用多元化的二氧化碳消耗方式,利用固定捕捉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降低空气中的碳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2)根据区域气象条件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农作物所处环境的湿度、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条件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农作物的最佳种植结构以及种植时间,以便根据气象条件更好地调整农业生产模式;3)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和生产方式,降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严禁焚烧秸秆,加强有机肥料的应用,采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3]。
  2.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还无法采用有效措施阻止气象条件恶化,因此就需要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出发,提高农作物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从以下2方面着手: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作物的干旱状况,降低降水等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2)加强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可以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提前了解到气象变化特征,从而做好预防措施。
  2.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利用当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作物品种培育,研发出抗倒伏、耐旱、耐涝、高产、对气象灾害具有一定抵御能力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采用绿色健康的种植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4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大量消耗资源,导致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想保证农作物的产量,降低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现象,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气象变化速率,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4]。
  3 结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保证农作物的产量的重要前提。但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气候条件不断变化,气象灾害频发,降低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十分必要。因此,应根据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制定针对性长远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降低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保证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娟.浅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科技纵横,2017(4):215.
  [2] 姚建成.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7,37(20):244.
  [3] 王麗娜.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种子科技,2017,35(6):34,37.
  [4] 高玉军,徐春阳.气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J].乡村科技,2018(1):93-94.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