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竞赛策略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东霞

  [摘           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竞赛既有职业技能竞赛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学校近几年校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竞赛选手选拔与备赛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成功与不足,希望以此提升学校的参赛水平,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参赛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备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76-02
   每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综合测评,从而检验参赛单位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越来越多的高职旅游专业已经认识到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技能比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备赛与参赛的实践证明,技能竞赛的组织者以及指导团队会面临组织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安排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应赛”策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组建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竞赛中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组建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是保证竞赛胜出的前提。首先,团队负责人应该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协调管理能力,能够全权负责竞赛项目的相关事宜。其次,选聘合适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是一个对视觉艺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赛项,因此,指导教师团队中可以邀请文学、美术、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教师,通过跨专业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聘请企业专家加入,以形成一个专业、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
   二、选拔合适的参赛选手
   优秀的参赛选手是取得比赛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选择好的选手苗子,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使之取得理想的成绩。选手选拔作为技能竞赛前期工作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判断一名学生是否合适参加比赛呢?首先,当然是看他的专业课成绩和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比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如果没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功底,即便有强大的指导团队和高强度的赛前集训,要想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胜出,也是不太可能的。但除此之外,选手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1.强烈的敬业精神。技能竞赛选手必须具备很强的敬业精神,能够吃苦耐劳。训练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早起晚睡,节假日也不能休息,往往一个知识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和练习,一个技能点会重复练习无数次。枯燥乏味的练习考验的是选手的意志和品质,只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枯燥、顶得住压力,才有可能在高水平的比拼中胜出。因此,在选拔竞赛选手时,要注重选手有敬业和吃苦的精神。
   2.正确的参赛心态。良好的参赛心态是走向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既是对选手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查,更是对选手在重压之下从容展示自我的心理素质的考验。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既要定一个较高的最终目标,又要做到享受学习过程,脚踏实地地完成训练任务。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主要在于选手的自我调节。所以在选手的选拔阶段,教师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赛前的训练过程中,要求所有选手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队友,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是一个团体赛项,每支参赛队伍由两名选手组成。在备赛过程中,同队的两名选手必须精诚合作,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保证最后的胜利。对于同时参赛的两支队伍来说,因为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就更加要求选手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互帮互助,合作共赢。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赛方案
   指导教师团队应充分了解竞赛章程,对于比赛场地布局、设施设备要求、比赛流程、竞赛规则、技术参数、评分标准等进行集体学习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参赛方案。参赛方案应涵盖参赛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主题创意设计、训练计划、场地布局、设施设备购置、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由操作技能、主题创意设计和英语口语三大模块构成,其中主题创意设计水平的高低对竞赛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参赛师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在准备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从搜集相关资料开始,经过充分讨论,找准切入点,然后完成构思,撰写脚本,排练检验,不断修正,直至定稿。比赛中涉及的器具、耗材品类众多,必须确保训练所用物品均符合大赛的技术标准且服务于宴会主题,确保能够为赛前训练、模拟比赛等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设施保障。
   训练计划是参赛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指導教师和参赛选手应参照大赛要求,对训练内容、方法、时间以及管理模式等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计划一旦形成,就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尤其是要把握训练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切不可因松懈拖沓而扰乱训练的整体节奏,影响训练效果。当然,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动态、实验性的过程,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指导教师和选手需要适时沟通,不断调整和完善。
   四、开展扎实有效的赛前集训
   竞赛方案一经确定,选手就要全力以赴地投入训练当中。主题创意设计的初步方案拟定后,指导教师和选手要进行多次排练,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技术还是艺术、整体还是局部都要反复推敲,确保最佳的效果。对操作技能和英语口语模块的训练应本着“先紧后松、先严后宽”的原则进行。    集训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强化训练;交流学习;模拟比赛。
   强化训练无论对于指导教师还是选手来说都是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针对选手英语基础较弱、操作技能不稳定的情况,制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选手之间互相督促,指导教师每天跟进训练质量,做到“一练一总结,再练有提高”。指导团队每周进行效果检测,除指导教师外,团队的其他老师一周至少到训练现场观摩评判一次,指出选手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这样一步步精心打磨,选手的技能和英语水平会有显著提升。
   交流阶段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来校进行指导,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还是各类技能大赛的评委,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选手的问题所在,并给出技能进步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和训练,一则可以向企业员工学得更多更好的经验,二则更换训练场地对选手来说也是一种适应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这种训练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是十分有效的。
   模拟比赛既是检测训练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阶段,参照竞赛规则,每天举行一次模拟比赛,组织不同的人观战,安排不同的评委。在模拟比赛的氛围中,选手在心理紧张的状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有的选手甚至会一再失误。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时刻注意选手的训练情况,必要时进行单独辅导和心理疏导。经过多次模拟比赛的锤炼,选手的赛场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五、重视赛前、赛中的心理疏导
   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入围参赛的选手,从技术水平上来讲,可以说旗鼓相当,难分伯仲。那么,对比赛的胜负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个人的心理素质了。为确保选手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的发挥,指导教师需要培养其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和处变不惊的控制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中宴会摆台、托盘斟酒、英语口语测试三个模块都需要选手有稳定的心理,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指导教师要关注选手的情绪变化,对赛前、赛中可能出现的怯场、“高原现象”“瓦伦达效应”“心理饱和”等心理困扰进行及时疏导,提高其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减少疲劳、倦怠和无能为力的感受。臨赛前要注意缓解选手的竞赛焦虑,以放松的心态迎接比赛。同时,还要针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诸如餐具落地、酒瓶无法开启等一些突发状况,教会选手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比赛现场,面对陌生的环境,置身于紧张的气氛中,选手的心理状况更需要密切关注,每一比赛环节结束后,不论选手反馈的结果好坏,及时帮助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快速调整,将注意力集中到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中。
   六、加强赛后的交流与总结
   赛后总结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技能竞赛倾注了众多师生的心血,争得荣誉固然可喜,但这并非最终的目标,重要的是从比赛中总结经验,为将来的比赛以及日常教学提供借鉴。比赛结束后,应及时召开总结交流会,指导教师、参赛选手以及相关人员分别进行总结,分析本次比赛的经验教训,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形成记录。此外,可组织指导团队的成员以及参赛选手到取得较好成绩的兄弟院校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交流学习,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
   技能竞赛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做好技能竞赛工作,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绝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仅靠少数人之力。它需要竞赛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赛者的共同努力,有赖于日常扎实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只要我们各方携手,勇于探索,勤于总结,就一定能够促进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魏丽红.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培训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29-31.
   [2]张飞,严朝勇.高职技能大赛训练学生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启示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82-84.
   [3]陈粟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36-38.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