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克刚

  [摘           要]  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肩负着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过程为例,从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六个方面的建设,阐述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的专业建设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58-02
   伴隨“中国制造2025”强国计划的推出并实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于2015年写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随后,全国多所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5月,全国有25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全国百强高职示范校,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于2016年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并招生,经过近三年一个轮回的人才培养实践,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一、专业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要借助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面的力量进行发展。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抓住黑龙江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契机,借助政府力量,建立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下属企业的长效联系机制,聘请工大机器人集团行业专家做专业发展建设的行业顾问,做好专业前沿动态与专业发展对接的联动机制,扩大专业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学院依托已经建立的省内唯一一家ABB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发挥ABB在行业的影响力,牵头成立黑龙江省工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强化专业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借助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深化与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公司及其合作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互培、互通、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通过与上述单位签订协同育人备忘录,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政、校、行、企合作互赢、长效。
   二、专业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引领、岗位对接、国际标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延续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继续深化校企合作。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全面构建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引领、岗位对接、国际标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依托“ABB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两个产教融合项目,发挥项目优势引领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借助支持项目的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ABB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用工需求进行梳理,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无缝对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引进国际知名企业ABB公司、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长安福特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的企业标准,实现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入企业文化,学生在学校建设的与企业真实环境一致的标准化实训中心学习,完成企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实现工学结合。
   三、专业建设要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岗位对接、能力晋升”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与企业紧密对接,实现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逐级提高。按照“专业成体系,避免孤岛”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求,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有效梳理、整合与重构,形成了“基础平台+核心平台+拓展平台”职业素质贯穿的专业人才培养框架,构建了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岗位对接、能力晋升”课程体系,如文末图所示。
   课程设置了“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的基本素质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设置了现代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及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设置了5门独具特色的专业岗位核心课程,借助产教融合项目“ABB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中心”,与企业共建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工业机器人离线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与实体设计等5门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设置了企业管理与营销、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等岗位拓展提升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顶岗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所有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依托公共基础课配合通识教育学习,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等,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在第二学年通过理实一体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胜任初级岗位群的专业基本能力,并初步具备岗位提升的核心能力,在第三学年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力保障,使学生经过2~3年的工作具备岗位晋升的空间,实现学校对企业银领人才的输送目标。    四、专业建设要扩展产教融合渠道,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
   随着制造业领域自动化生产技术向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全球制造业正进入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经多方考察与世界自动化与电力领域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瑞士ABB公司合作,共同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省内唯一一家“ABB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2017年,学院又申报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获得批准并着手建设,在强大的资金保障下,学院将两个中心合并成“ABB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引入ABB最先进的与行业企业同步甚至领先于行业企业的生产设备作為教学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实训室功能和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前瞻性,为培养满足企业当下需求的应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自此专业建成了“自动化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省内一流的实训基地,辐射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发展,为黑龙江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服务。
   为缩短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转变的过渡期,学院将ABB公司企业文化移植到学校,建立了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训室,严格执行“6S”管理规范,在实训教学开始前模拟企业场景进行课前训导和任务安排,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和员工心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专业建设要挖掘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共建“教练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为在短时间内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一支“教练型‘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唯一的捷径。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深挖与ABB公司的校企合作深度,通过委托培养、总部特训、派技术人员进校等方式先后为学院培养合格ABB工业机器人讲师27人次,其中有两名教师获得ABB工业机器人企业认证讲师资格,先后有4名教师赴工业机器人企业实践锻炼半年,聘请ABB企业工程师成为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顾问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共同担任黑龙江省工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师的专业水平。
   六、专业建设要拓宽校企合作广度,校企共同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重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因此,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资源对专业建设尤为重要。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依据ABB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和集成企业用人标准以及对人才使用规格的要求,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ABB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双方通过合理规划,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变成课堂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员工的操作规范转化成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七、结语
   专业建设,其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关键点则在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的建设。作为新兴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该顺应产教融合趋势,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上述六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才能将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栾红,宋光辉.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2018(33):81-82.
   [2]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25):43-44,59.
   [3]刘泽祥,杨六顺.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1):58-61.
   [4]朱红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6):158-159,19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