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其主要分为操作维护人员、安装调试技术人员以及项目设计应用人员三个等级,对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结合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切实强化本学院的课程构建模式,明确专业定位,将工厂与课堂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建立阶梯化的课程项目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地方的优势产业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构建
  0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学校应实行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完善育人机制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产教融合。由此,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开设应融入当地的优势产业情况,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专业课程的建设水准。
  1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1 专业定位
  工业机器人对专业人才具备多方面要求,其属于集成裝备,需要研发工程师、设计应用工程师、操作维护人员以及安装调试人员等,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针对岗位需求,明确工作人员的就业方向,比如操作维护人员对应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安装调试技术人员对应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以及项目设计应用人员对应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等。对此,高职院校应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人才的创新与工匠意识,在满足智能制造的基础上,为企业培养更多应用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1.2 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在设定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时应深入分析当前的职业需求,在结合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划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学校应分析真实工业机器人项目的开展情况,促进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的一体化,明确课程开发的总思路。理论基础、实际操作以及系统集成均属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在课堂教学期间引入生产实训项目,在满足技能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工厂操作,可以使学生综合发展知识技能,了解任务的技术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为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1.3 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课程时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必需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工业机器人构建水平,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且高职院校还应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工业机器人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强化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由此,高职院校应在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时明确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促进工业机器人实现工学结合,为学生打造层级型的课程标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工业机器人课程机制的完善期间,高职院校还应适时开展校内外实践项目,在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为工业机器人的构建打造完善的课程标准体系。
  1.4 产教融合实训
  高职院校在工业机器人课程结构建设期间还应结合当地的发展产业,利用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比如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期间重点发展集成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保证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共享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明确工业机器人的岗位实际情况,分析工作任务的开展效果,以汽车产品为载体,设计合理的学习场景。同时,学校应以完成零件加工任务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产品加工、工艺制造以及质量检验等工作。为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课程设计期间应明确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专业课程,充分体现良性的办学观念[2]。
  2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2.1 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就业方向,分析当地相关产业的开展情况,在课程构建期间进行有效融合与设计,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市场岗位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学习课程知识。
  2.2 重点突出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
  机器人安装、编程、维护调试等均属于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电气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智能控制等各个方面,且企业融合了设计、生产以及研发等工作流程,为生产管理、现场编程、安装调试以及销售运营等工作建立了统一的发展平台。由此,高职院校应分析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3 设置实践操作课程
  在工业机器人课程的开展期间,教师应有效融入实践操作课程,通过社会调研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深化改革人才的培养流程,在综合培养学生操作与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完整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满足既定的岗位设置要求。同时,学校在课程设计期间还应遵循国家资格认定标准,综合化分析学校的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完成能力,重点突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课程考核期间融入职业技能考核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3]。
  首先应开展职业素质培养课程,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市场的发展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心理素质建设。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包括分析职业前景、讲解法律知识、培养思想道德以及讲解专业发展情况等方面,使学生可以在参加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其次应针对性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设定不同的基础课程。比如电子技术应用、零件材料搭配以及系统控制课程组织等方面。最后是提高核心课程的专业性与技术性,高职院校在设计工业机器人课程时,应有效搭配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工作,协调销售、维护等服务,重点突出核心岗位的相关职业标准,从而在针对性选择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是运用编程与操作技能,期间学校应设计VB语言、仿真结构以及离线编程等内容,在以项目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贴近现实环境的机器人编程技能。二是工业机器人站点的安装与调试,包括PLC控制系统应用、传感器设置以及电动机传动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日常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更多的岗位进行设计,保证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系统编程能力,在保证自身职业资格的基础上,提高其专业发展能力。三是设计工业机器人维修与保养课程,包括作业站设计、电工技术、数控技术、供电技术以及配电技术等方面,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学习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才可以获得合格证书。四是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与售后,为了保证学生的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教师还应在课程开发期间增加专业英语翻译课程与营销课程等。五是探索与拓展补充课程,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开展质量管理创新、车间管理以及创业课程等。   2.4 体验人才培养的区域性
  一是构建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了增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应与管理水平高且注重技术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端设备与高层次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全面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科研与服务水平。二是充分保证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并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建立完善课程保障机制。在工业机器人专業的发展期间,高职院校应结合产品研发、设计、安装、维修以及销售等环节特点,开发更多针对性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水平。在优化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发展主体,为学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课程。三是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与发展能力,为了获得预期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打造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水平均较高的专业教师团队,在企业科研与进修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招聘环节中,高校应聘请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分为全职与兼职两种类型。在工业机器人研发期间,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一线经验优化课程设计,成为课程研究的保障者,从而更好地调整与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明确教学发展技巧。四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应结合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设置标准化的教学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料与核心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教学服务与社会服务质量水平。五是创新发展服务实训基地,为了共建工业机器人的实训中心,高职院校应做好区域支柱型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中心机构的教学职能,在强化辐射的基础上,打造科研、教学、生产以及培训为一体的专业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水准[4]。
  3 结束语
  为了促进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与实际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脚步,在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的基础上,促进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融入地方产业链,在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的基础上,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且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波.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4):190-192.
  [2]郝建豹.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28-31.
  [3]高霞.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电子世界,2017,(11):43+45.
  [4]蒋庆斌,朱平,陈小艳,周斌.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6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8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