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活童心 鲜活童趣 放飞童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卫红

  长期以来,实用主义在语文教学中横行,一切围绕应试、高分。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以及努力遵循的儿童认知规律,都没有真正重视儿童的主体意识。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语文教学应顺应儿童天性,从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明代的李贽说过“夫童心者,真心也。”从他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童真的推崇。
  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儿童呢?时代在进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从过去提出“以人为本”到今天的“儿童本位”“大语文理念”,表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把“儿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实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只要充满儿童色彩、生活色彩,就能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得到发展,就能激活童心,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谈谈让课堂充满儿童色彩的体会和做法。
  一是激活童心,赋予灵性。儿童是单纯朴素的,童心是晶莹透明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习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让童心赋予学习内容的灵性,使童心与文本和谐统一。
  比如在教学《梦已被染绿》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营造深厚的“春”。然后插入导语:“小作者的梦是怎样被染绿的呢?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看吧!”紧接着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伴随着欢快、熟悉的旋律,我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此时,孩子们的视觉感受是美丽的山水画卷,听觉感受是优美的音乐和入情的课文朗读,他们已完全陶醉于春天秀美的景色中。让孩子心动的情境创设和充满情趣的自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极大地撞击了孩子们的童心,孩子们用童心品读,用童心感悟,用童心述说着美丽的春天:“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春雨沙沙,唱着歌儿来了。”“春天来了,小蝌蚪也来了。”“春天来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地穿上了绿衣裳说明春姑娘来了。”孩子们感受到和体验到了春天的美,这春天的美通过文字和语言进入了孩子的心灵,把课堂学习与生活主动地衔接在一起了。
  二是飞扬童心,震撼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孩子不能领略所读书籍中词句的美,他就看不到周围环境的绚丽多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下水,也就是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感情,让学生稚嫩的情感与教师的激情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不应该死板的说教,它要求教师像个诗人,激情四溢;像个画家,洋洋洒洒……根据教材的需要,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地转换,使整个课堂充满激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充实。在教学写景散文《海上日出》时,我总是满怀激情地范读课文,或轻松愉悦,或激情昂扬,或如春风拂面,或似阳光沐浴。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歌时,我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杨万里,在一个夏日的早晨,我来到净慈寺,送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六月西湖,不由得作起一首小诗,与朋友共勉,即兴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
  语文是文化之枢,生命之声。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要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听到教师的激情朗读之声,领会语言的艺术之美。
  三是鲜活童趣,精彩飞扬。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儿童能对事物感兴趣,并进行探索的标志之一便是学习内容是否充满童趣。
  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歌时,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汪伦唱的什么歌呀?”其实,这个问题不在我的教学预设中。但这是童趣,正需要这样的童趣,才能把孩子带入作品意境,新课程不也强调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于是,我调整了教案,改变了教学思路,让他们认真体会诗歌意境,想一想汪伦究竟会唱什么歌。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能会唱《朋友》这首歌,说着就像模像样地唱了起来;有的说可能是在唱《吻别》,马上就有人反驳那是恋人之间唱的情歌,汪伦唱给李白不合适。接着有人饱含深情地唱起了《朋友》这首歌,后来班上的“小百灵”又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诗谱上曲子唱了起来,还真有股依依惜别的味儿呢。
  整堂课中,无须教师过多讲解,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已经在歌声中飞扬。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得到了充分表现,课堂本身也是無限精彩。
  四是放飞童真,丰富想象。孩子的世界是丰富的、五彩的、充满着童真童趣的,他们的想象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就看我们做老师的如何去引导好、运用好。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很注意帮助孩子们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让他们徜徉在语文课堂那色彩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的心声。
  学完柳宗元的《江雪》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于雪景之美也!”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孩子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五是解读童心,点燃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把握时机,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你的感受很独特,老师为你高兴!”等鼓励性的评价,这样能让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教学《晏子使楚》时,班上一个孩子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个孩子正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那丰富的表情动作,惟妙惟肖的语调别提多美了。于是,我对全班孩子说:“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朗读大王——小曾同学,他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表情丰富,读得可美啦,老师相信我们班肯定有更多这样的大王。”听了我的话,被赏识的小曾同学读得更带劲了,其他同学也模仿着兴趣盎然地读开了:有的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还有的竟站起来朗读……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热烈了。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围绕生活,营造氛围,把童真童趣融入语文课堂,如此,构建高效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崔峦.2011新课标解读.
  [2]叶澜.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