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武茗澈

  摘 要:通过对北魏时期考古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这一时期的女性常服,并基于特定时空维度研究不同文化对北魏女性服装的影响。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将静态出土的实物和人俑的动态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揭示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的服制特色与各种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的演进规律和趋势,研究在不同文化冲击下北魏女子常服结构的重构演变之路。
  关键词:北魏;女性常服;演变过程
  0 绪言
  近20年来,北魏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对于北魏服饰的研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北魏服饰史。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不平衡的,相较于汉、唐、宋、明、清,对北魏这一时期的服饰形制研究较少。目前,对北魏服饰的研究大部分涵盖了整个北朝时期,研究方法主要是典型性研究。为了进一步为研究北魏服饰结构及其发展演变脉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的形制进行研究,并从形制变化发展中探索文化演变规律。
  1 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的形制
  1.1 北魏初期
  北魏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鲜卑拓跋部族本是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的游牧部落,他们以游牧涉猎为生。因此,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北魏初期的女性常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是最简朴实用、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款式。在这个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形制为裤褶,且男女同服。裤褶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裤制,这是一种北方少数民族最常见的服饰。由于生活地点的流动性强,男女都得参与放牧及狩猎,在马背上的活动要求她们的服饰要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服装紧身短小,便于劳作。上身穿的短装外衣为褶,下身着裤,裤为连裆裤,裤形较为合体,裤口不大并且有贴边,裤腰单另缝,腰头开口处系带。
  1.2 北魏中期
  随着北魏王朝的不断扩大,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不免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样的,北方的民族服饰也开始逐渐受到汉族服饰制的影响。孝文帝太和十年进行汉化改制,在服饰制度方面的力度非常大,十年革其本民族的衣冠制度。
  这一时期,北魏女性常服的服饰形制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掺杂了汉族服饰形制,主要形制有两裆衫。《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元康末,妇人衣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穿着两裆在这个阶段成为一种流行。两裆的形制为前后两片布,系一当胸,一当背,衣长比半臂要短小。两裆既可着之于内,又可着之于外。最初,两裆作为女性的内衣而使用,整体形制由两片布帛组成,穿于中衣之下,其一片做前胸,一片做后背,肩部用带连接。两裆的特点是在保持身体温度的同时又不增加衣袖的臃肿程度,使得整个手臂活动灵活方便。随着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两裆也逐渐产生了新的形制,一种由两裆改进而成的背带裙成为北魏中期女性的常服,这种两裆衫的服装形制是在与裙子腰头部分前后相对应的部位缝缀两根带子,穿着时直接套头,裙子腰间不再束带,整体服装显得利落轻便。
  1.3 北魏末期
  褥裙服是北魏后期女性最流行的服饰,上身着褥衫,下身着长裙是北魏女子最为常见的服装样式,其服饰形制为交领宽袖的短上衣和及地长的长裙,且在腰间束带或系大带。它的穿着方式有两种,一为裙子内穿,上身着褥衫,下身着长裙,衫覆裙外,腰部系带;二为裙子外穿,褥衫缚于长裙之内,褥有袖口平直、无装饰和袖口加以修饰两种形制,裙有喇叭状的间色裙和紧窄的褶裥裙两种形制。
  2 北魏女性常服的服制特点及演变过程
  2.1 服饰形制特点
  在北魏初期,女性常服中的裤褶服,衣袖紧窄,裤管较细,实用而得体。到了北魏中期,由于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女性服装不再完全是之前原始的民族式样,明显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改良后的鲜卑女服,褥裙的领口加宽,并将腰线上移,有时在肩上披巾,服装整体简洁干练。褥、衫、裙开始逐渐变得纤瘦细长,以窄袖为多,裙的褶裥在这个时期多为细裥。北魏末期,两裆衫进一步发展,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服饰形制上表现为效仿飞天,并成为一时风尚。这一时期,宽袖褥裙大肆流行,垂手时衣袖可及膝部或脚踝部位,宽者几可及地,并且劳动人民也会穿,在穿着时会将宽大的衣袖挽结于背后。
  2.2 服制演变过程
  通过对北魏各个时期女性常服的归纳总结,从其服饰形制的特点上我们可以探寻出它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北魏女性常服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它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在北魏初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女性常服仍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在北魏中期,由于政权迁移,女性常服在鲜卑族服饰形制的基础上开始吸收借鉴汉民族的服饰形制特点;到了北魏末期,整个国家都处于杂居的状态,同时国家汉化政策的力度加强,这时女性常服形制开始从上而下地完全模仿汉服。由于此时丝绸之路的恢复、佛教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融合的背景,在女性常服中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服饰特征。
  3 北魏女性常服的文化涵化过程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环境当中的北魏王朝,服饰方面必然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拓跋鲜卑部族从大兴安岭北部一路迁徙到阴山南部,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王朝,并于公元398年从草原迁都到长城以南的平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整个鲜卑部族从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化。北魏一统北方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开通,东西方国家民间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国际间的交流也对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并开始盛行,而不可否认的是佛教文化是融汇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促进了粗犷质朴的结合,佛造像背后的东西文化开启了新的西域朴拙之风,汉化改革的力度加大,所强调的南北融合为北魏的服饰文化注入了中原的清雅细腻。
  各种文化对服饰涵化关系的影响,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展现出惊人的调适性,表现为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以改变自身原貌来适应本土的生态环境。整个涵化的规律表现为从最初的民族原始质朴风格到汉化后的中原风格,之后受佛教文化影响而表现出的由丰腴到瘦削的演变规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心理及审美观念的转变,这种主动的情感折射在现实当中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跳出“汉化”与“胡化”的思维定式,各个民族的渊源、文化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却是有着共同命运的共同体。
  4 结语
  通过对北魏女性常服形制的分析,探寻了这个时期女性常服的服饰形制特点,并且了解了胡化、汉化、民族文化的变迁事实。在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物质文化存在着的“涵化”关系,这是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它不单纯是某种强制的压迫性的影响,而是影响双方共同的涵容浸化,也是鲜卑族与汉民族对彼此身份认同的一个过程。
  从北魏女性常服的演变过程中,发现中国服饰服装所拥有的历史传承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传承现象,同时,因受到民族、阶级和区域等因素的制约,也反射出这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北魏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为之后唐朝建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国服饰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刷馆丛书集成本,1939.
  [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 孙机.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5] 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6]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M].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11.
  [7] 张静,王美芳,杨琨.北魏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J].兰台世界,2012.
  [8] 张珊.东晋南朝的裤褶[J].美术与设计,2017(1).
  [9] 王霞.“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论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的确立及成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6).
  [10] 俞芳.秀骨清像的审美特点[J].福建艺术,2000(5).
  作者简介:武茗澈(199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服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