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供需错位”已经成为阻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路径。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实施,政府应当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化解产能过剩的现状,减轻企业负担,并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此,本文针对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财政政策;策略;供给结构;有效供给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应对策略,既有必然性,同时也有紧迫性。不过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诸多体制性障碍。只有深入剖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通过多种渠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推动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才能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更好的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向
  从1998年到当前,我国总共有过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第一轮是从1998年到2004年,这一段时间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二轮是从2008年到当前。与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相比较而言,虽然第二轮政策的实施更为稳定、成熟,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也更为丰富,总体而言,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基础都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通过政府投资对社会有效需求进行刺激。短时间而言,需求管理政策能够使经济在短时间中快速稳定回升,避免经济失速下滑,长期而言,需求管理政策则会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笔,并且也无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久依据政府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会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更为粗放,加剧产能过剩,并且还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更为严重。
  为了对这种现象进行缓解,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稳定增长,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这也说明高层宏观调控思路正在不断转变,宏观调控逐渐开始从强调需求侧向强调供给侧过度。而与之对应的,新常态下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点也应当由需求侧逐渐向供给侧转变,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逐渐向社会有效供给方面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
  1.全面应对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重要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经过一定时期高速发展之后,当前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开始从最初的高速增长向客观、理性中速增长阶段迈进。通过相关的信息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在2010年甚至高达10.45%。从2011年之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率基本上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最终稳定于6.5%-7.0%之间,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并主动接受新常态的现实情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对当前经济中高速发展的现状进行维持。
  2.解决我国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需求管理政策针对的是短期问题,只能对经济中的总量关系产生作用,而在当前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对的则是长期结构性问题,需求管理政策显然是无法对其进行解决的。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问题、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产业比重偏高的产业结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金、劳动力、资源等一般因素投资比例高、人才、信息、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投资比重低的要素投入结构性问题等。需求管理政策将经济周期波动问题作为重要的解决对象,而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所以就需要有效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突出特点是对经济结构做出针对性干预,其有效实施离不开积极财政政策的辅助,双方只有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够取得更好的作用,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是解决我国深层次結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3.治愈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后遗症和副作用的重要方案
  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生了较大范围的震荡,为了降低经济失速下滑的概率,我国政府实施了连续几轮的强刺激政策,这对于当时而言起到了一定有利作用,但是也为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产生过剩现象十分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如此必然会导致很多资金逐渐向基础设施领域靠拢,这就会推动基础产业快速发展,而在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会导致以重工业为主的多数行业出现产生过剩的现象。第二,杠杆率快速升高以及债务增加过度。根据相关信息可知,截至2014年,我国国民资产负债表总的杠杆率达到了283%,严重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一现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第三,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严重。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作用的不断凸显,部分地区政府为了提升自身的政绩,存在盲目投资的现象,这就导致低收益建设、重复建设以及超前建设较多,多数资源被浪费。同时,基础设施带动高消耗、高排放以及高污染产业的全面扩张,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被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说明短期需求刺激政策是短期的,并不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长远有利的作用,而其后遗症和副作用的消化则离不开供给管理,只有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策略
  1.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是国有企业,很多“僵尸企业”因为缺乏市场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然而却依靠银行续贷和地方财政补贴而存活下来,占用了较多的资源,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对产能过剩的现象进行缓解,应当对这些僵尸企业进行清理,鼓励国有企业实现兼并重组,推动传统落后企业转型升级。   第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统筹一致,对财政政策进行优化,避免继续向“僵尸企业”输血,并允许那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破产清算,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并且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国有企业重要战略性重组应当合理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从税收以及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如此才能够推动企业集约化发展。
  第二,对过剩行业提升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不仅要通过全面加速折旧以及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过剩产业提升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进行新技术的引进,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而且还要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科学化利用,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借助于科技实现升级与转型。
  2.减轻企业税负,激发企业活力
  第一,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为了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和鼓励,政府应当为其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减税方案,推动小微企业良好快速成长。
  第二,取消不合理税费。企业应当依法纳税,但是假设税费项目太多,那么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政府部门的收费行为进行规范,避免混乱收费、私自收费。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3.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
  首先,加强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化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在满足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基础上,要将更多资源投向中小城镇,不断完善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减低大城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其次,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提升民生财政投入的力度。新常态下积极财政政策应当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避免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铁公基”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能够进一步减少政府管制、逐步放开要素市场,这就能够推动市场经济更加活跃,刺激发展动力。应当对政策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阻碍进行全面化分析与探究,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够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郭永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6(07)
  [2]杨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探究[J].财会研究,2019(05)
  [3]袭秀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