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奕彤

  [摘           要]  文化心理学的出现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原因,文化心理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主流心理学不再受大家关注以及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同时,上述两个原因还给予我国心理学家重新认识我国心理学进步的契机。主要通过研究文化心理学的出现,从而指出我国心理学该如何发展。
  [关    键   词]  文化心理学;新视角;研究策略;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B8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16-03
   “观乎人文,以文成天下”,我国的文化就是来自这句话,其中的含义就是要表达:文治和教化(Ge,L.J.2012)。学者叶浩生从深层次研究了当代心理学从起源到如今的发展过程,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方法对其自身的长足进步起到了抑制作用(叶浩生,2011)。从1990年之初,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多元文化论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时,心理学逐渐向文化转型,研究心理的专家学者们开始站在各种各样视角对主流心理学剖析,而主流心理学逐渐显现了自身的缺陷,此时,有的学者就开始思考问题所在(叶浩生,2014)。然而当时,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证主义的缺陷,还有就是在多元文化论以及文化哲学这两种文化的作用下,100多年不曾出现的文化心理学慢慢睁开朦胧的睡眼,对心理学的长足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李炳全,2014)。
   心理学家彭迈克曾指出:“可惜的是,心理学不是由東方人发明的,他们主要剖析变态心理以及个性行为。倘若是中国人发明了心理学,那么社会心理学肯定是其主要研究的方向。”(姜永志,张海钟,2011)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能够赋予现代心理学某种特殊意义(纪海英,2013)。
   一、中国文化心理学产生的现实意义
   文化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都离不开现实意义:(1)文化心理学违背了主流心理学,因为这两种心理学无论是从哲学方面还是方法论方面,他们的思想都大不一样。(2)文化心理学弥补了主流心理学自身的缺陷,其主要剖析的内容正是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盲区又或者是其从本质上抵制的内容,所以说,文化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主流心理学的缺陷,解决了其部分问题(何友晖,彭泗清,2013)。因此,科学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起初就没有站在对立的角度,仅仅是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作用于人类的心理。纵观我国文化心理学的宗旨,其建立是以对抗主流心理学权威为基础(汪凤炎,郑红,2014;汪凤炎,郑红,2014;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15)。在挖掘和推广中国文化心理学的道路上,国内外学者做了更多的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化方向:找到中国人的独特心理行为,以当地心理学研究为导向作为代表;二是思想史:挖古代中国人,现代心理思维如心理素质(心态、思想和对象)、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这些研究无疑对中国文化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上述研究还有很多困难,不可否认,上述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扎实的方法基础(葛鲁嘉,2015)。100多年来,对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主要是站在这种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成绩斐然,然而在实证主义心理学一枝独秀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暗藏着心酸,也就是实证主义其缺陷越来越多地被人所发现,曾经在科学上的权威也开始被撼动,后期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流派其影响力使其不得不开始对其以前的理论体系加以反思(余德慧,2013;翟学伟,2011;张海钟,姜永志,2011)。即我国文化心理学在慢慢发展的历史道路上就是这样实施的,其路线即从文化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开始,提出自己的原理和看法,如此做法的原因是,文化心理学其不认可的也是它要处理的事情,通常情况下,这还是主流心理学的缺陷,而主流心理学不认可的反面就是文化心理学提出的观点。文化心理学以此为基石,逐渐发展壮大(钟年,彭凯平,2015;黄俊杰,2012;黄光国,2013)。
   中华文化对人性、心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满了文化的心理意义。毫无疑问,这种漫长的思想传统必须深入人心。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更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通过对心理学方法的挖掘,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启发和改造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因此,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转变和推导普遍启示的方法。方法创新使中国文化更具心理意义,也是中西心理对话之间的桥梁。本文从对象理解、整体思维、概念定义、证明方法和主题目标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讨论框架。
   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独到之处——“破”与“立”的关系
   中国文化心理学提出“破”与“立”观点,目标是打压主流心理学,共有5对:“破”物性与“立”人性;“破”经验——理性理论模式,“立”文化研究;“破”本体论,“立”文化相对论与建构论;“破”二元论及相关假设,“立”关系论及相关假设;“破”自然科学模式,“立”人文科学模式,上述的5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破”就是打破、不认可,“立”就是建立新的,文中所提到的“破”与“立”,不是不认可全部主流心理学理论,文中所说的意思是剔除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然而,上面说的这种对立关系人们通常理解错误,即文化心理学的破完全不认可主流心理学,事实并非如此,文中多指更加尊重其文化理论,是与文化理论站在同一视角下而提出的观点,因此,文中所提及的“破”,其根本意义即文化心理学指出传统心理学的缺陷,为其看清自己的问题提供一面镜子,站在全新的角度观察心理学,指出问题所在,这也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目标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破,在另一方面还能表明文化心理学自身的优点,批判主义精神;而立表明文化心理学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这5个对立关系抓住了心理学的问题所在,其中物性与人性是反对实证主义心理学对实物的重视,却少于在心理学人性的阐述。这是在如今的心理学中专家研究最热门的,大多数专家觉得实证心理学不符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在人性方面的理论知识欠缺。除了人性和物性对立关系,其余的关系依然可以感觉到主流心理学的缺陷,对想站在心理学其他视角探讨的,有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我们能够这样认为,上述5种对立包含了全部心理学内容,是从根本上转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心理学是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全面优化,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三、博采众长——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视角的界定
   外国专家学者在文化心理学的雏形就发表了众多理论,且观点各异,然而,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大都是站在相对的立场,他们比较看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区别,对那些有着相同本质的理论不看重。希维德尔等是这一观点的代表。希维德尔指出文化心理学一直的目标是一种心理,这种心理永远都会被记住并且无法分开,而且融汇在意义和资源中,它造就了意义和资源,同样它也是由上述意义和资源组成,从而在其眼中,文章提及的意义和资源即“近经验概念”,就像隐形人,人们不能够看见,然而能够支配其言行,换句话说,即对人而言,他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产物,无形之中支配人类言行。坎特指出,文化心理学是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客观事物或对某种观念的一种回应,这种东西是刺激制度,也就是说文中提及的制度刺激是人们主观强加给事物本身的含义,人类对相同的事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观点有所差异,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人对事物给予的内容存在差异。虽然表达不同,然而观点大体一致,也就是人们给予了刺激某些特定的含义,人类并非对刺激做出回应,是对人们寄予的刺激的含义,这里重视心理以及文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人类不单单只是负责搭建文化堡垒,而且还作为堡垒的部分结构,一方面,人类凭借自己的思想认识世界,并对世界进行添砖加瓦,对改造后的世界给予全新的含义,另一方面,反过来,经过改造后的新世界反作用于人类心理,就是像上述这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的。
   根据上文中的陈述,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心理学的另一种表达,也就是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的文化心理或者说是行为进行探讨的学科领域,文中提及的文化心理或行为,我们通常认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对某种文化刺激所应该有的回应。这样上面所说的又和坎特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的观点是,文化心理学是通过某种方试对过去和现在的人们逐渐发展剖析的学科。对于这种定义,完全是站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上看,作者对这种进步从进化论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所有的身体机能,包括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进化的作用,也是对其逐渐适应产生的,人类如今的身体构造都是为了适应环境造就的,如眼睛,其诞生就是源自产生皮肤,而这片皮肤具有感光性,为了适应环境,才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器官,同理,文化心理是近经验概念,它是埋藏在我们人類言行身后的制度性刺激,开始就是为了使用环境而存在,根据达尔文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什么样的近经验概念可以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将会逐渐内化成熟并得到认可,最终转化为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上述观点即为站在进化思想的角度对文化心理学的诠释。
   四、研究策略的新视角解读
   心理学,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其研究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坚持二元论。其详细探讨的方式方法上着重强调要客观、异文化和控制三方面的剖析,保持公平、公正、可操作性的规章,强调解释以及预想,更加侧重于对语境化进行剖析,如除去语境的问卷法。但是,对文化心理学,它是从新的人文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原来的,而是有所突破和进步,通过人文主义方法剖析心理学,有许多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语境与生态、主位与不同文化等研究方法。而这两种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什么样的研究都要放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也都会不可避免地从研究者与对象那里得到建议,因此,对心理学的剖析是有要求的,一定要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心理学进行剖析,对心理学的研究不能从主观臆断出发,要实事求是,主位研究是对文化内涵和社会本质进行研究的方法,从文化自身出发,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发现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研究对象的定义和准则处理实际缺陷,本质上觉得文化心理与行为和所处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和地理环境等关系密不可分。同文化剖析是针对异文化剖析提出的,它们有着相同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这样就能够更深地认识文化。解释学提出人与文化在传统意义上说关系是互相的,是通过彼此建立和理解的关系,同样因为文化逐渐走向符号化,导致人与文化彼此之间确立了联系,这样导致人类可以很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反过来,人们同样能够凭借解读文化传统来了解人类的内心所想。所以,我们认识的文化心理学大多数是以解释学作为着手点,以解释学作为基础,建立文化心理学系统理论。如果只是解读实证主义心理学,那么上述研究方法你是无法了解到也无法臆想到,上述研究方法大多数是以文化的真正意义为基础,文化心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符号是其存在的形式,凭借着给予其不同的含义,这样导致文化心理学含有某些制定的意义和价值,其自身具备的特点(潜在性和隐蔽性)使学者剖析时大多数站在人或群体自身的含义上剖析,这样就失去了客观性。因此,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多数应用的是人文研究,然而,本文觉得,在对文化心理进行剖析时,结合量化研究是应该的,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某些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言行后面隐藏的事物依然能够量化,如就可以量化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文化心理的本土化意义——硬核与保护层
   当说到文化心理学的构造,李炳全提出文化心理学有自己的内部硬核和外表层,内在的硬核指的是人类文化的精神本质,这对社会群体、国家甚至是民族身后影响人类言行的动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硬核就像地球的地壳,人人都知道,确实是最隐秘和稳定的,对人类的发展方向取决定性作用,并且对外界刺激的回应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外在保护层指的是包围在文化精神实质外面,能够很好地保护硬核,其中包含人类受到精神实质控制的表现在外面的行为,在中国博大的文化中,我们经常提及的“孝道”“面子”等都是表现在外在的却依然能够体现内心的即有精神实质控制,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整体以及和谐主义的充分体现。我们可以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飞机,只有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够很好地存活,同理,硬核和保护层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任何文化随着其发展变化,一直会处于像上述一样的互动之中,即使文化符号的含义存在差别,然而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依照进化论的观念,适者才能生存,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为了达到最好,在未经过商量的情况下都选择相互作用形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这种传统文化也造成我国人民思想观念保守。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思想主体,所以,在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剖析时,要强调传统性,同时要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深层次发掘中国人的心理学观念,从本土化、主位视角出发挖掘中国人的心理内涵,指出中国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人的心理机制。
   文化心理学如今处于发展初期,各类文化都具备本身的特点,都会依照群体本身发展的运行轨迹,其内部精神特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很难在我国文化心理学构建通用性的理论。站在我们的角度看,对文化心理学的剖析要多元化,对于哲学理论构建也要多元化,对方法论而言,也要集众家之所长,吸收各种交叉学科的经验与方法,然而,当深入剖析时,要尽可能充分阐述其差别,从某些方面看,文化心理还能够理解为群体性格,所以说,其具备的稳定性是由自身内化产生的,因此,当剖析研究上述的,经过一定时间沉积的稳定特质充分展现其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国文化心理学来说,其特点是要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基于此种观念,充分考虑当代国人目前的状况,最终达到能够对心理学进行有效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春燕,孙继民.进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文化观之比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杨许超,刘维婷.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探究:质量整合的探究视角[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范向阳,滕建隆.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田蜜,陈兰萍.积极心理学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继承、完善与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
   [5]孔宪福,何文广,宋广文.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
   [6]范向阳,滕建隆.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张敏.心理学的新视野:文化心理学的兴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8]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