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肖娟

  摘要:实施新课改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实施课改已多年,但农村小学的教师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存在许多无效、低效现象。通过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创造性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分析、综合潜力,决定、推理潜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潜力。那么,如何从有效教学视角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课改多年,农村小学的教师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教材,没“活”用教材
  教师要学会“活”用教材,懂得对教材内容要大胆取舍、整合与挖掘,才能提高驾御教材的能力。
  2.满堂问,缺乏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备教材要“懂、透、化”。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3.改变小组探究学习形式,没有转变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在农村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新课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4.自主探究,不是不要课堂秩序
  听课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由走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可以找老师请教,有时还随便乱喊,课堂教学秩序有时比较混乱,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这样课堂表面上体现了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教学过程。
  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课题思考题,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对设计问题的探讨,明晰数理内涵,掌握教材外延,让学生行为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数字的感知。
  2.化抽象为直观,加深理解
  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克与千克的认识》授课中,“克”与“千克”的概念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化抽象为直观。
  3.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4.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生活情景设计习题
  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可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問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瑛,王丽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4):56-58.
  [2]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2015,(8):9.
  [3]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徐红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11):58.
  [5]冯胜.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例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6]李仕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青年时代,2015,(5):168-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2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