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语用关照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及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甘时源

  【摘要】指示具有语篇性。语篇指示语的语用认知本质要求我们在解读和翻译语篇指示语时要基于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语境映射,完成指称意义的顺利传达。以人称指示语为例,分析得到汉英互译时的五种翻译方法,即具化翻译、省译、人称转译、直接翻译和他类翻译。同时,对语篇指示语的翻译教学提出两点思考。
  【关键词】汉英语篇指示语  翻译  教学思考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编号:GH170170);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项目编号:JJKH20180967SK)。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08-02
  语言学家巴尔·希勒尔说:“人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指示语”(索振羽,2000: 37)。无论书面语篇还是会话语篇,指示现象贯穿了言语交际的始终,指示的语篇特征要求言语者在翻译汉英指示语时立足语篇的语境框架、掌握汉英指示语的语言结构及使用习惯差异。因对指示语的翻译涉及到语言的基本结构、语境及认知的关系,所以指示语具有明显的认知语用学特征。那么,在对汉英指示语进行互译时,并不能简单地实现语义对等即可,而是要充分考查话语发出者(书面语篇的作者)所处的语篇语境,使其与话语接收者(读者)的语境形成对等映射,避免认知转换过程中出现由两种语言或语境差异引起的语用理解偏差(何自然,2010:25)。
  1.语篇指示语的认知语用本质
  “指示”从来都是语言哲学和传统语义学界关注的现象,但因其涉及到复杂的语法化信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者将指示和指称放在语篇框架内,充分考虑语言的语用和人类的认知特征,重点关注指示语在谋篇和连贯等方面的组篇功能问题。国内在语篇框架内对汉、英语篇指示的翻译研究鲜有出现(杨佑文,2013)。
  在对语篇指示语进行翻译时,充分把握指示的语境信息,基于认知语用本质,译者要遵从目的语者的认知视角,考虑当前语境在目的语者语内、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是什么,才能正确传达指称意义。同时,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两者对相同语篇指示意义的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在互译时必然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包括了:关联、顺应和商讨。如 Verschueren (2000) 所说: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即语言具有一系列可选择的可能性,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而做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交际具有动态性。因此,语篇指示现象的产出和接收也具有动态性。
  2.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互译
  访谈类文本体现出明显的交际性和人类认知特性,我们以最经典的交际语篇《对话查克琼斯》为例、以认知语用学最为关注的人称指示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用等效翻译观探索为达到语用效果而采纳的翻译策略。
  2.1 具化翻译
  具化译法是把原文的人称指示词译为具体化的名词,其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转化或还原。汉英语言中,复数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我们/we”都可以用来指称两种情况:把谈话对方包括在内和排除在外。如果直译,那么对交际情境不熟悉的话语接收者将无法理解所指关系,不符合访谈节目的直观性特征,因此,此时应翻译成具象名词,清楚说明谈话的对方是否被包含其中,这就避免了读者对谈话内容的误读。在谈话过程中,第二人称“you”使用频率很高,英语口语特征明显,不能直译成“你(们)”,而要充分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即,多用名词,少用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同理。
  例1:
  BARRIER: I?蒺ve noticed that there seem to be a lot more characters in the average Disney cartoon…
  JONES: Right. As you know, we used a very austere kind of cutting. Our pictures, by and large…
  译文:
  巴里耶:我发现,迪士尼每部动画的角色似乎比华纳兄弟多得多。
  琼斯:没错。你知道,华纳兄弟对镜头切换的要求非常严格。总的来说,我们的电影内容主要涉及……
  这个对话出现在访谈开头,中国观众不知道查克琼斯的工作背景,也不了解美国动画行业的情况,如果把“we”直译成“我们”就会让读者无法获得上下文的关联。因此,具化译法更合适,把“we”译成“华纳兄弟”排除了话语接收者,把“our”翻译成“我们的”,读者通过顺应,获得信息的来源,明白主持人的意图。
  2.2 省译
   在意义的传递和解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择将一些语境下的语篇指示省略掉,不译。汉英语言中,汉语较英语使用人称指示语的频度更少(甘时源,2019)。因为汉语求意合,英语讲形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减少人称指示语的出现频率,能够结合访谈的衔接和对话表达效果,避免冗繁的同时使得译文更明晰。
  例2:
  JONES: The worst pictures at Disney?蒺s were made when they were trying to do them in the established Disney style…
  譯文:
  琼斯:细数迪士尼历史上最糟糕的电影,它们都是固守迪士尼风格的。
  琼斯在回答迪士尼制作风格问题时,他认为一切风格的展现都不能固化和刻意。第一个人称指示语“they”的指称对象是迪士尼方导演或制片人们,但无法断定它的具体范围,且琼斯意在强调迪士尼的整体而不是其中一部分的导演或制片人。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可以适当减少指示语的具化翻译,从而便于读者解读话语发出者的言语意图,避免发生主语过多带来的关注点转移。此处用省译为好。   2.3 人称转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三种人称指示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会话和访谈类英语原文中常常使用大量的第二人称指示语“you”,其既有单复数的区分,也有口语习惯和实际指示的差异,要根据具体情况将第二人称指示语翻译成第一人称指示。并非所有的“you”的指示对象都是话语接收者,必须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信息,以语篇的整体关联和连贯为翻译目标,视情况而定。
   例3:
   SPICER: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neglected aspect of animation today?
  JONES:…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are doing some marvelous stuff in commercials…the best commercial you ever do… 译文:
  斯派塞:您认为当今动画的哪一点最不受重视?
  琼斯:……有些人……在商业片的制作方面卓有成就……他们即使做出最好的广告,也得不到好评。
   对英语原文中的指示语翻译,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具有关联意义的推理,才能明确译出指示的所指对象。原文中指示语的使用具有特别言外之意或是口语习惯表达,译者都要遵从目标语话语接收者的认知习惯,用最合适的表述方式来实现译文的连贯,且在此基础上还原访谈类节目的特点。上例中,“you”表达第二人称复数,指代上文语境中的“some people”,在汉译时,译成“他们”最合適不过了。
  2.4 直接翻译法
   使用这种翻译法进行翻译时要直接翻译,即保留人称指示语在原文中的表达方式。它主要应用于意在通过指示来拉近或推远与话语接收者(读者)间的距离的情境之下,从而产生“移情”之效。以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翻译为主。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中第二人称指示除了上述直译法外,还要考虑口语化言语表达的习惯,与转译法共同使用,进而避免因一直使用直译而产生语用失误。根据语境,顺应原文语用之义,在不同的翻译方法间做出合适的选择。
   例4:
   JONES: …If you are making automobiles and you come up with…I don?蒺t think that you ought to stay in the automobile business…but I don?蒺t think you should make a bicycle and pretend you?蒺re making an automobile…
  译文:
   琼斯:试想如果你是制造汽车的……我认为你就不应该继续留在汽车制造行业……但问题是你不应该一边造自行车一边自称是在造汽车……
   语境下,琼斯想要表达的是人们都要做好分内之事。文本中“you”既用作条件句主语,同时也被看作“I”的观点表达对象。所以,将第二人称代词“you”直接译作“你”,既符合目标语汉语的受众表达习惯,还能使得话语接收者在完整语境下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实现其移情功能。
  此外,琼斯习惯将作品中的动画人物兔子和猫等指称为“he”(而不是it),译者采用直接翻译法翻译成“他”而不是“它”,目的是借此还原话语发出者的动画设计师身份,拉近设计师和其设计动画人物间的特殊情感关系,同时真实再现了动画角色富含的生命力。
  2.5 他类翻译法
  通过对翻译实际例子的总结,当涉及文化因素时我们使用他类翻译法,主要考虑汉英语言使用的特点及差异。包括英译汉时,汉语人称指示语的敬语、谦辞和俗语的语用翻译。
  在访谈类英语文本中,某些人称指示语的翻译具有极强的文化语境依赖性,需要做出灵活处理。在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有俗语和敬语之分,即“你”和“您”。译者将提问中的“you”都译成“您”,体现为社交指示的礼貌语用处理方式。
  在原英语文本中,当谈到琼斯不适应迪士尼的工作氛围时,在当时的语境下,鉴于华特和琼斯的上下级关系,因为是两人的正面会话,所以将“you”分别翻译为“你”和“您”,在译文中体现出文化语境带来的社交地位的高低;琼斯首谈舞台艺术时说道:“Well, obviously, he can?蒺t do that unless he has a vehicle to perform.”译者将其译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取文化顺应归化翻译法,既入乡随俗,又将源语言语境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在访谈类语篇中,对指示语的翻译必须充分考量语境因素(包括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将翻译的目标受众牢记在心,实现源语到目标语语境的映射,追求语用等效。
  3. 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翻译教学的两点思考
  3.1充分利用教材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英语教程》,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大量的翻译练习(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每个翻译练习中都无一例外出现指示语翻译的相关考查。在教材课后翻译练习中,教师应渗透指示语的基本原理及使用规则。汉英语虽隶属不同的语系,但都属于以话语发出者作为参照点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距离和参照基点并不是选择指示语的唯一参考。我们不仅要重视词汇、语法教学,同时也要将语言的功能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区别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外指和内指;明确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会指示等不同指示用法。在对指示词词项理解和义项特征认知基础上,提高语篇指示语的运用能力。
  3.2 密切结合语言对比
   翻译练习意在考查语言使用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包括词汇、句法和语法等方面。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自己主动参与翻译认知过程,还要熟练掌握目的语,同时,必须了解母语的语言特征。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英语相关知识之外,还要加入汉英两种语言对比的知识介绍,以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    以典型的汉英指示差异现象英语定冠词“the”为例,它常在语言学习者翻译过程中制造麻烦。如汉语句子——“书在书包里”常被翻译成“The book is in the bag.”;“学校不得不制定规范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被译成“The school has to make a regularity to make the student safe.”(《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学生习惯将没有修饰语的汉语名词用the来修饰,如果向学生讲解汉语零形指代和英语定冠词的使用规则就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此外,汉语中的零照应与英语中的句内后指之间的转换关系,也成为具有英语基础的中级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如:“约翰在车祸后,很长时间无法站立,医生叫他不用担忧,说他是受惊吓而非受伤。”(《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应被译为“For a while after he was involved in a car accident, John couldn’t stand on his own. The doctor told him not to worry, saying that he was frightened but not hurt.”,大部分學生会将上句译为:“After John was involved in a car accident…”,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英语指示用法中的句内后指现象,它不符合汉语思维,且不理解在英语复合句语篇中,名词结构等级高于代词结构。
  4.结语
   语篇中指示语具有的语用认知本质使得汉英互译过程中要将语境因素贯穿始终,通过对语篇认知关联、顺应和文化认同的全面考查得到最恰当的翻译结果,立于“信”,通于“达”,行于“雅”。指示语的翻译教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简单的传信,而是立足教材所提供的典型翻译实例,向学生有意识地讲解指示语相关及汉英语言的异同知识,使得学生在汉英语言语义、语法范畴、语篇结构上得到深刻的认知体会,从而实现最佳指示语翻译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uhler, Karl. The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Sprachtheorie). Translated by Donald Fraser Goodwi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蒺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18-223.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翻译对外出版社,2003:121-123.
  [3]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过程的语用综观》[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4:98-100.
  [4]徐学平.空间指示语的实验语用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5-67.
  [5]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外语教育出版,2004:38-39.
  作者简介:
  甘时源(1984-),女,吉林长春人,博士,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