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耐力素质为突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以耐力素质为突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耐力素质对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的积极影响,其次介绍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最后从更新思想,自主训练;循循诱之,因材施教;坚持不懈,终身训练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以耐力素质为突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策略,进一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耐力素质  体育课程  身体素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c)-0165-02
  在新课程标准视角下,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青少年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创新的中心课题。所谓的身体素质,也就是人体活动的本能反应,人体对于运动、生活中展现出的力量、林密度和身体柔韧性等技能能力,通常情况下的身体素质包含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层面,这些素质之间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作用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
  1  耐力素质对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的积极影响
  通过调查某学校的100名学生体育运动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在不思考坐位体前屈的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诸多学生身体的运动速度和耐力都在不断下降,和2018年进行对比,学校中来自城市的男生以及来自乡村的男生对于立定跳远成绩的获取上,下降了1.28cm和0.22cm,对于引体向上成绩的获取上在每1min内下降了1.25次和1.36次;并且来自城市的女生以及来自乡村的女生在立定跳远的体育成绩获取上分别下降2.50cm和0.68cm,针对仰卧起坐的体育成绩获取上分别在每1min內下降3.0次和2.50次。所以耐力素质的培养应该受到学校的深入关注。
  其一,所谓的耐力素质,主要是人体在长期工作以及运动过程中缓解疲劳的技能,成为人体健康水平以及体质强弱彰显的显著标志。疲劳为生理表现一种趋势,有机体以长期的活动为基础,势必会出现身体疲劳的感觉,促使其工作水平降低,影响到运动具体实践和技能的展现,成为有机体的自我保护现象[1]。然而疲劳也是有机体工作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充当有机体恢复体能和体能提升的刺激物质,缺少疲劳的存在,有机体的体能便不会提升。
  其二,对于耐力素质给予学生身体素质带来的积极影响,具体如下。学生自身的耐力、爆发力和速度出现降低的现象,会出现学生自身超重和肥胖率增长的情况,需要诸多体育教师高度重视。耐力素质的训练即便比较艰苦,存在一定的枯燥乏味性质,然而在耐力素质训练情况下,能够改善学生自身心率的变化[2],强化学生心肌力量的增加,进一步促进学生心血管体系和呼吸体系的有效运作,强化学生心肺功能。若可以组织学生对耐力素质进行锻炼,能够促使学生的神经兴奋和抑制,以及传到和反应等身体技能不断改善,能够促使学生精力更加充沛,动作更加敏捷;最后耐力素质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积极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和生活。
  2  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
  2.1 校园的快速扩展
  最近几年,不管是哪所学校,办学规模都在扩大,各所学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体育训练场地基础设施存在显著不足,学生数量多场地空间少,高密度的学校促使学校体育锻炼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所以怎样科学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成为诸多高校有待处理的问题。
  2.2 学生缺少锻炼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诸多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中,不愿意在校园中参与体育锻炼,其往往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在网络或者游戏中,淡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即便教育单位在持续强宣传“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然而在实践中总是存在落实的难度。
  2.3 缺少评价机制
  单一化教体育教学制度成为高校体育工作凸显的问题,也成为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颖情况。现阶段,对于各所学校给予学生评价机制中缺少体育教育的因素,也是学生缺少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学生的评优活动和体育运动产生较大关联,无形中引起学生缺少体育活动的重视。
  3  以耐力素质为突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策略
  3.1 更新思想,自主训练
  以学生耐力素质的训练为途径,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促使学生了解到,体育运动力量以及速度充当自身体质标准的反应媒介,决定着自身身体的强健程度,并且体育教师要找到耐力素质的关键点,即耐力素质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以及课外训练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普及耐力素质的训练,促使学生意识到耐力素质的价值,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耐力素质训练活动中。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时跑、往返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丰富运动内容,通过圆形跑或者分组替换跑的形式,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和兴趣。并且适当地改变训练情节,播放具备活力的音乐,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训练的参与程度。最后是按照学生成长特点,设置具备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包括负重跑,或者追逐跑等[4],结合不同年龄段,组织学生在跑步两圈之后开展接力训练,甚至在跑道上设置一些障碍物,保证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性,强化学生身体耐力素质的培养。   3.2 循循诱之,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耐力训练过程中,不可急于一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循循诱之,结合学生自身体质的不同,因材施教,科学安排体育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增加运动难度,巧妙给学生渗透身体疲劳产生机制和缓解疲劳的技巧,客观地认知疲劳,降低身体出现疲劳的几率。在此期间保证分组训练的动态性,对于耐力素质不佳的学生小组,可以在训练之后进行小组层次性的升级;对于耐力素质良好的学生小组,如果小组成员没有较大进步,或者出现退步的情况,可以降低小组层次,这样给学生创建积极的竞争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耐力素质训练的积极性,活跃体育运动训练气氛。
  3.3 坚持不懈,终身训练
  体育领域内的耐力素质训练应该坚持不懈,树立终身训练的思想,且耐力素质的发展并不是短时间完成的,关键是日积月累。若凭借以周为单位的体育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自身耐力素質,并不是最佳的方案,所以体育教师要强化课外体育运动训练学生耐力素质[5]。或者给学生布设耐力素质作业,给予学生充足的鼓励和认可,定期检测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情况,全面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上,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身体素质训练效果最大化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耐力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身体素质需要引起体育教师的深入关注,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培养情况,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案,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彰显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华,亢建国,刘镜明.中医体质对普通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4):37-41.
  [2] 李长龙.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发展中学生耐力素质[J]. 魅力中国,2017(26):202.
  [3] 刘敏娟,姜涛.2015年与2010年新疆温宿县维吾尔族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15):57-61.
  [4] 周晓阳.试论初中体育训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J].祖国,2018(4).
  [5] 蔡丽君.初中开展校园定向运动教学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J].体育时空,2017(8):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9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