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教材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例子的作用,重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教材 载体 提高 写作 能力
  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例子的作用,指导学生从文本中学习遣词造句、学习构思立意、学习布局谋篇等,重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1]
  一、关注文本内容,懂得写什么,积累写作素材
  文本的内容即是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我深有体会:学生的成长历程不乏丰富的经历,但每当写起作文来却仍然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解决这个问题呢?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的课文,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课文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懂得文本写什么,而自己可以写什么。如教学《爬山虎的脚》就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一种植物,《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也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观察发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印象中难忘的人,《钓鱼的启示》写写难忘的并从中得到启示的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看到或听到的感人的人或事,《白鹅》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巨人的花园》也来编写童话故事,《电脑的住宅》展开想象写写未来的事物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只有他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在生活中的见闻,经常被激发,被调动,才能成为胸中材料,只有做到胸中有物,才有将文字付诸笔端的冲动,只有让这种材料付诸文字,写作能力才能得以提升。[2]
  二、關注文本写法,懂得怎样写,掌握写作技巧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写作方法,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作文时如能考虑构篇、构段等写法会使作文更精彩。教者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法,从教材中提炼出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内化形成能力。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心句构段的写法,《桂林山水》总分总构篇及中心句构段的写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及用事实论证观点的写法,《桃花心木》借物喻人的写法,《顶碗少年》倒叙及过渡严谨的写法,《开国大典》场面描写的写法,《彩色的翅膀》插叙的写法等在教学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
  三、关注文本语言,懂得怎样写好,巧学谴词造句
  一个意思该如何表达才更好,语文教材也给了我们语言表达的范例。如:朱自清的《匆匆》《山中访友》的排比句式,《山雨》的比喻句,《桂林山水》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桂花雨》“浸”字的妙处等。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从中感悟语言表达精妙之特点。除了类似的对字词句段谴词造句的学习,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运用积累文本语言,如丰子恺的《手指》语言生动优美,运用文本语言把《手指》改写成一篇童话故事。这种写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语言的运用与积累的过程,更是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
  以教材为载体,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与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效果非常显著,但应怎样落实才更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1.坚持读写结合。《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每一篇课文,根据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把读写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形成技能。
  2.研究教材,根据需要,确定训练点。每篇文章都是由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组成,把什么作为重点指导的内容,则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有总分总的构篇形式,有中心句起段的写法,还有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排比句,这对于指导学生的写作都有帮助,我们应怎样选择呢?考虑三年级已经重点进行中心句起段的训练,学生也简单掌握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倒是在语言训练,在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方面存在着不足,本课的语言是那么美,句式那么整齐,事物特点那么鲜明,学生掌握好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作文会增色不少,所以教学这一课就确定把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指导的训练点。而《索溪峪的野》有总分结构形式,有中心句起段的构段特点,而其中的语言也很美,考虑学生已经是六年级,习作应该在各方面都要完善,所以既把篇章结构作为指导的重点,也把段落结构、语言表达的特点作为训练点。
  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利用教材的对写作的示范作用,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2]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年4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6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