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本梳理与语文要素的融通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统编版教材依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语文要素”,编者都不是随心所欲设置的,而是依循着一条清晰的认知主线,充分考量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现有的认知能力精心设置而成。本文提出要梳理内容,明确中心;概括内容,罗列板块;深入洞察,感知联系;统整串联,还原思路。
  关键词:明确中心;统整串联;还原思路;罗列板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110-02
  比如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五单元是典型的习作单元,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和写作层面的“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本表达的内在魅力,并与之前所积淀的语文储备形成了彼此融通的认知,让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类型感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概念。笔者就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梳理内容,明确中心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无论课文篇幅是长是短,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中心。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个中心,不管文章的篇幅怎么长、内容怎么丰富、结构怎么复杂,都可以形成有效的文本信息聚合。因此,教师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在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的环节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统整,透过文本信息,直抵文本表达的中心。
  比如这篇《夏天里成长》,在学生整体性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谈谈自己了解到的课文内容——这一步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与了解,以分散的状态提炼出文本内容的价值点,从而对文本形成一个有效的感知整体。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对众多零散的资源和信息进行统整,从中提炼出文本表达的中心。很多学生在理解之后的统整中,纷纷认识到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夏天各种事物快速生长的状态,从而将文本表达的中心确定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学生交流中的理由主要有:1.从课文题目《夏天的生长》得知,把握了文本表达的中心;2.从课文结构上来看,作者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单独成段,使得文本形成了总分的结构;3.从丰富的资料信息中进行感知,历练了学生迅速提炼、深入洞察的能力。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感知、提炼捕捉与洞察中心的思维训练,对文本的整体框架、表达中心都进行了准确、深入地洞察。
  二、概括内容,罗列板块
  文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读懂和理解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对分散内容与表达中心之间的对应联系形成深入的感知与理解,落实学生内在的认知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将“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落到实处。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相机设置辐射全篇的统领性问题:作者究竟是怎样来描写“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主题的呢?在中心的关照和支撑下,引导学生对原本散乱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统整与分类。
  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作者表达细节中所选择的一些典型对象上,教师可以在罗列呈现这些典型对象之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让学生快速地意识到:作者选择的众多对象其实有着严谨的分类,分别是有生命的生物、无生命的事物以及活生生的人物,分别对应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深刻体悟,并相继梳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文为了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
  这一板块的教学看似与前面板块的教学内容相似,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思维的一种提升:第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对客观内容进行了提炼与整理,而第二板块的内容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零散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行深入地探究与思考,真正为自身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洞察,感知联系
  著名语言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最为本质的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进行夯实。
  从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文本梳理板块来看,这种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文本板块与内容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洞察与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高效生长。
  比如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分类与表达之后,教师相机将板书分为三个表达的板块,引导学生相机进行思考:这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三个方面都对中心观点形成了有效的证明,但这三个板块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三个部分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作者只是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和表达。很显然,这样的理解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作者的表达内容,而对于课文语段之间的深层联系并没有形成必要的补充和认知,导致学生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进行引领:课文中的三个部分是否可以相機调整顺序?这就意味着学生绝不能将给自己的认知完全停留在内容的层面,更需要梳理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清晰地认识到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关系主要体现在文本内容与中心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上。
  比如围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个主题选择典型的对象和素材,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具有生命气息的动植物,也是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素材,因此作者顺其自然地将其列为表达的对象,并作为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而对于第二部分中所描写的内容,很多人则是想象不到的,常态思维会从动物植物的角度来写,毫无生命气息的事物也成为了作者描述的对象,这是选材角度的一次创新;相同的道理,“万物生长”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常规性思维的“生物”,也没有局限于创新性思维的“事物”,而是极具革命性地将“人物”融入其中,一起达成了中心主题中的“万物”范畴。
  教师正是引导学生从三者之间的联系出发,厘清了彼此之间与文本中心的贴合程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了学生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
  四、统整串联,还原思路
  从某种程度来看,初步阅读时的整体性感知已经不再是课堂内容的有效再现,更应该是文本内容的整体融合。因此,信息汲取了、内容理解了、类型划分了、关系厘清了,如果教师止步于此就会前功尽弃。
  事实上,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紧扣一点而进行深入感知,但不善于对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与串联,可这一步事关重大,因为没有这一步的落实就无法真正形成质的飞跃。这种串联绝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信息机械地连接起来,而是依托内容还原作者的创作思路。
  比如这篇课文就是紧扣“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先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亮出中心,然后从人的正常思路入手,选择了大家都能想到的事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及作者的表达思路进行巧妙地融通再现,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加鲜活的体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这样的综合性串联,让学生对所感知的对象形成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体悟与思考,与作者形成了对话,把握了文本内在的思维逻辑。
  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文本梳理有着自身的教学定位和基本原则,教师要与单元的语文要素充分关联,让梳理感知与要素落实有机融通,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付君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学周刊,2017,(22).
  [2]郑姗.小学语文的趣味性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3]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 王玉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04)
  [4]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 李俊杰.  才智. 2017(02)
  [5]浅谈建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J]. 张亚坤.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