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梳理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颁布以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代表性的意见与主张层出不穷。通过对十多年来语文四大核心期刊中这一问题研究的梳理,笔者觉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虽有一定的进步,但在有效地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问题上做的还不够。探讨议论文写作教学思维培养的相关路径,应该成为今后一线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
  作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一直是老师关注的焦点。特级教师毛荣富也说"教了30多年语文,最让我痴迷和难舍的是作文教学。”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众多的代表性意见和主张,笔者细梳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颁布(2003·4)以来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情况,大致侧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从技巧层面确定写作教学内容
  这一主张以一线教师为主,他们以传统的技巧讲授为中心,侧重于在作文指导上传授“套路”与“技巧”,用工艺流程式的方法训练学生作文,例如“开头先来几个排比句,中间分论点排列整齐,例证要涉及古今中外,正反结合,结尾再用几个反问句,最好用一句话来收束全文……”
  这种做法只是强调学生在语言外在形式上下功夫,而对真正关乎学生写作素养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却视而不见,从根本上来说,不能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更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思路打不开,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王栋生说:“靠俗招碰运气,即使应式得逞,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写作观,这种功利的写作观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从而更加忽略写作学习。”
  二、通过激趣来完成写作任务
  学生对于作文有畏难情绪,拿到作文题目,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者比比皆是。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派”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有被认可、被關注的心理。他们“从趣味性出发,立足于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作的动力,从而完成写作任务。”他们或注重语言上的鼓励,或提倡“活动课程”,用“创设情境”“创新作文”等各种特色活动,将写作之路延伸,搭建展示学生魅力的舞台,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而非枯燥,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爱上写作。
  不可否认,写作的兴趣确实能带来写作的激情,但这也只能解决学生“愿写”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学生“能写”和“会写”的问题。
  三、从重构议论文核心知识角度确定写作教学内容
  文章学界对于议论文的核心知识——“三要素”的争论从未停止,2012年又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语文建设》2012年1月发表了潘新和教授的《试论议文三要素之弊害》一文,潘教授在文中提出议论文需重构核心知识体系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积极响应,纷纷撰文发表看法。《语文建设》连续在2012年第1、2、4、5、6、9、10发表《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也谈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与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的建构》、《最需解构的两项议论文知识》、《全盘否定要不得》、《“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对“议论文三要素”弊害的反思与探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议论文“新三要素”:是方向,但不是目标》、《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等一系列文章,发起了有关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大讨论。潘教授认为“议论文三要素”,已是“老掉牙的知识”,提出重构议论文“新的三要素”支持者认为:“潘新和教授的议论文‘新三要素’可以作为衡量一切‘议论文’的评价准则。”
  反对者则觉得议论文的知识“需要充实、调整和完善”,但不必太拘泥于名称、术语,因为静态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只懂得静态的议论文知识,这并不能自动生成自己在议论文上的写作能力。
  从学理的角度来说,潘教授的研究振聋发聩,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支撑知识,但从写作实践来说,意义有待考证。因为知识是最易掌握的,也最好教的,而能力是不能直接输入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吸收,同学们都知道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样一些术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用这些知识。
  四、从读写关系角度确定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
  这种主张基于读和写的关系,提倡"以读促写”,"以读带写”,引导学生在读中累积一些素材,利用阅读去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或者认为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写作范本、材料来源,从而解决"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的问题。主张者要求学生挖掘经典的价值,学习名家名作的篇章结构,积累美文华章的好词好句,从仿写开始,采取改写、补写、续写、扩写、缩写等多各形式,达到在模仿中创新的效果。
  这种教学中原本读是手段,写是目的,部分老师到最后可能出现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种混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行为。因此,从读写角度确定议论文写作教学亦非简单。更何况,“在急切渴望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面前,许多老师开出了‘多读多写’的良方。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如何读?如何写?面对学生的追问,我们多少老师能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五、从生活角度探求写作教学艺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和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是探讨教育和生活关系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派”的理论基础。他们观点是生活为一切创作的来源,不管是文学作品或是学生作文,都源自生活,议论文作为一种常见文体,不管是针砭时弊,还是对某种现象发表意见和看法,都与生活脱不了联系。因此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获得学习的经验与灵感。
  诚然,这样的主张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如唐朝白居易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线教师在教授写作时也往往会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进行写作,但这只是一种写作技法或者说是一种写作意识,这些生活现象充其量也只是部分解决了学生写作内容丰富性的一面,也即写什么,至于如何写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六、从作者情感方面确定写作教学内容
  早在清朝的袁枚就提出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的写作理念。针对程式化作文指导下的作文充斥着大量的“虚情假意”,“真情派”提倡“我手写我心”,提倡无拘无束地表达,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反对套话。
  这种主张很有市场,尤其是有人还认为写作是私密性的行为,无拘束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追求。但是我们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够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吗?更何况,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反过来问: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此,提倡真情实感是一种写作态度,而不能说是写作技巧或写作思维。
  七、从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反思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
  每年高考尘埃落定后,都会出现大量有关各地作文分析与思考的文章。近几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无疑是“理性”和“思辩”。孙绍振教授连续多年在《语文学习》发文,题目中都包含了“理性”,如2010年的《从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2012年的《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写作检测的思辨性》、《让思考的张力彰显思想的光辉》、《注重思辨层次,关注精神成长》、《缘事析理,注重思辨,用理性的光芒指导阅读》;黄伟于2016年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略谈说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刘勇、张飞艳于2018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的《构建议论文教学的“三间小屋”——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之理性追求》等。
  他们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出发,强调关注学生的写作思维,这是近几年来研究最多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搭准了议论文顽疾的脉,切中肯綮,从写作的源头——思维来研究问题。
  可问题是,这些反思、理论缺少实践性的文章,只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写作实验室”专栏见到几篇既有“学理”又有“操作”的文章。如於健老师的《议论文写作逻辑缺位如何矫治?》、魏小娜的《铸造作文教学的“逻辑”链条》、《理性的消弭:研究性写作何去何从》、郑桂华的《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展开”》。
  以上内容围绕语文四大核心期刊,就近十年来主流的观点和学说作了梳理,可以看出,与专门的、系统的写作教材缺乏相比,写作教学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如此众多的流派和学说,其实一直都在围绕着“怎么写”和“写什么”以及“为什么写”做出自己的探索,为写作教学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但同时,与教研的百花争鸣相比,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
  就研究的样本而言,许多文章往往倾心于写作能力的结构研究、写作过程的心理研究, 虽然也有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然而特意对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对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从文献综述我们还可以看出:议论文写作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情感,从关注客体到关注主体,但议论文教学还是局限于文章写作的立场,把传授静态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略议论文说理的特征。常常把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不高单一地看成写作本领问题,忽视了议论文写作的特殊性——从审题到构思,从构思到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思维在起主导作用。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明确表述: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由此看来,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何进行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的实践研究,探讨议论文写作教学思维培养的相关路径,应该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栋生.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谈两种写作状态【J】.语文学习,2004(2):28
  [2]王栋生.说“俗招”【J】.中学语文教学,2013(12):39
  [3]梁志军.情意表达:写作教学的原点【J】.语文建设,2012(7-8):56
  [4]潘新和.试论议文三要素之弊害【J】.语文建设,2012(1):17
  [5]谢贵荣.议论文“新三要素”:是方向,但不是目标【J】.语文建设2012(9):19
  [6]邓彤.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J】中学语文教学2010(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