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依赖网络的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宅”的现象。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本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这一现象从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 宅 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宅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 是指对 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社会群体及其言行,略带贬义。宅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流行起来的时候,“御宅男”被昵称为“宅男”或者“阿宅”,主要指那些痴迷于网络、整天待在家中或宿舍上网的人,其中以年轻人为主。
  “宅”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网络发展的产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有较多自我支配的时间,就可能比较容易宅。那么,大学生为什么容易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 “宅”,对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宅”现象?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宅”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我校大学生“宅”进行了调查,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因此,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和理性地认识到“宅”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
  1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法,促使调查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数据充足、客观有效。因此,笔者在借鉴已有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对象构成、调对 “宅”现象的了解,“宅”现象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宅”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宅”现象的有效措施三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以我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滚雪球的方式以网络问卷形式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回收率达到98.7%;其中男生158人,占比51.83%,女生148人,占比48.37%,性别比率较为均衡。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占比5.56%,大二占比58.17%,大三占比32.35%,大四占比3.92%;从数据上来说,是两头小、中间大。在学历构成方面,专科125人,占比40.85%,本科181人,占比59.15%。在专业方面,文科占比33.01%,理科占比17.32%,工科占比49.67%。从成长环境来看,大城市所占比为14.05%,中小城市所占比为21.57%,县城或乡镇所占比为32.68%,农村所占比为31.7%。从整个基本情况来看,基本符合我校大学生的构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及结果
  调查显示,之前听过“宅”的调查对象占比达到97.71%,通过网络媒介渠道知道的“宅”现象的比率达到78.93%,表明我校大学生对“宅”现象有一定的理解或认识。在被问到“是否有过宅居生活的经历”时,“曾经有过,但现在没有”所占比为46.08%,“正在经历”所占比33.99%,“没有,也不想有这种经历”所占比为19.93%。表明“宅”现象在我校大学生当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应该引起我们管理者的重视。
  在问到“‘宅’的表现”时,“长时间待在室内不出门”所占比为 92.48%;“整天离不开手机电脑”所占比66.01%;“内心封闭”所占比为65.03%,这与“宅”的定义较为贴切,表明我校大学生对“宅”的定义较为透彻。
  在调查问题“待在宿舍或校外租住地的时间大概占课余时间(除正常休息外)的比重”上;“不到30%”所占比重为25.16%;“30%-50%” 所占比重为43.14%;“50%-70%” 所占比重为20.92%, 所占比重为“70%以上”所占比重为10.78%。在问到“待在宿舍或校外租住地通常会做”时;“休闲娱乐型” 所占比重为58.17%;“兴趣爱好型” 所占比重为12.09%;“以网为生型” 所占比重为7.19%。在问到“经常参加学校或公司组织的活动”时;“偶尔”所占比重为60.46%,“经常”所占比重为27.12%,“从不”所占比重为5.23%。结合三个问题,笔者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的“宅”现象还比较严重。再结合前面成长环境一题,结合两者的相关性;可以看出越是偏远的地方,“宅”现象更为严重。这些大学生进入大学,接触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更容易沉迷其中。
  2.2“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
  在调查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宅’现象”时,选择“反对”的比重为23.53%;选择“中立”的比重为69.28%;选择“支持,”的比重为7.19%。
  在问到“宅居生活带来的积极效应”时,选择“缓解压力”的比重为65.36%;选择“休闲与娱乐”的比重为58.82%;选择“放松心情”的比重为58.17%。在问到“宅居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时;选择“作息不规律,生活一团糟”的比重为66.99%;选择“性格变得封闭内向孤僻”的比重为66.67%;选择“对网络电脑依赖成瘾”的比重为63.73%;选择“影响身体健康”的比重为55.23%。在问到“宅居生活带来的积极效应” 问题上;选择“缓解压力”的比重为65.36%;选择“休闲与娱乐”的比重为58.82%;选择“放松心情”的比重为58.17%;选择“集中时间与精力专注做好事情”的比重为46.41%。
  在问到“影响大学生‘宅’现象的个人因素”时;选择“没有职业人生规划,没有目标”的比重为36.93%;选择“性格因素”的比重为28.76%;选择“逃避现实压力” 的比重为20.59%;选择“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的比重为12.75%。
  在问到“影响大学生‘宅’现象的家庭因素”时;“家庭气氛”的比重为36.27%;“家长的教育方式” 的比重为28.76%;“家庭经济能力”的比重为16.67%;“家长的关心程度” 的比重为15.36%。
  在問到“影响大学生‘宅’现象的学校因素”时;选择“学校偏远” 的比重为66.01%;选择“活动不够丰富有趣” 的比重为62.75%;选择“学校的课程或老师授课很无趣”的比重为47.39%;选择“校园环境不够优美” 的比重为46.08%。   在问到“影响大学生‘宅’现象日益严重的社会环境因素”时;选择“网络发达便利” 的比重为41.5%;选择“受周围人行为的影响” 的比重为39.87%;选择“大学生接触社会受挫” 的比重为6.54%;选择“社会媒体不正确价值观的宣传” 的比重为5.56%。
  2.3“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
  在问到“改善大学生‘宅’现象的方法”时;选择“规划好人生方向” 的比重为69.93%;選择“学校的活动应多样化” 的比重为69.61%;选择“社会的正确看待” 的比重为53.92%;选择“学校尽量开设免费或优惠的兴趣培训班” 的比重为53.27%;选择“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的比重为39.87%。从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宅”的现状;从另一方面也说,他们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正确看待,希望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兴趣培训班。
  3解决大学生“宅”现象的建议
  3.1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1)学会生涯规划,制定人生目标 。在调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规划,才会迷茫、宅。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人生目标,清晰地了解不同的年级应该做的事情。合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拓宽人际交往,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充实自己的头脑和生活。
  (2)学会利用网络,合理规划时间。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因此要学会正确利用网络;要把网络变成学习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拉学习的后腿。网络往往会让人失去对时间的控制,因此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可以利用网络休息娱乐,但是 一定要有一个时间限度。
  3.2从家庭角度出发
  (1)提高家长责任,促进家校联系。在我国教育阶段中,父母主要参与了高中及其之前的各个阶段;但是孩子到了大学之后,父母参与就比较少,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依然需要努力做好孩子的管教,提升其责任感。
  (2)改善家庭氛围,提升亲子关系。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当孩子成为大学生之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远离父母,跟家长之间的关系比较远疏。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感受到父母关爱。在“三全育人”中,提到了全员育人,家长作为其中一员,更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把大学生从“宅”中拉出来。
  3.3从学校角度出发
  (1)发挥辅导员作用,加强学校教育。在“三全育人”中,提到了全过程育人,从进校到离校,不同的阶段都应该做到育人。辅导员作为学校内跟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者、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者,参与了大学生的每一个阶段。开展、参与班级、学院及学校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校的正面教育。
  (2)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需要多管齐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老师而不仅要站上讲台,而且要站稳讲台。
  3.4从社会角度出发
  (1)营造正确氛围,树立正确认识。社会大众、各种媒体对大学生 “宅”现象应当给予客观评价,在正确了解大学生“宅”的客观情况及其原因;传播正确的观点,对所处在“宅”中的大学生积极引导,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宅”现象,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习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软件、游戏软件乱花入人眼,各种价值观也夹杂着传递到大学生的脑中。社会应该营造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氛围,让处在“宅”中的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样成良好的习俗。
  参考文献
  [1] 彭向东,刘羽,黄培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矿类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
  [2] 肖华,刘秀珠,林轩东.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