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至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抽象的内容。”他还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多以具体形象为主,数学特点与思维特点相结合便是直观与操作,这就决定了学具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能从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从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使教学重点突出,轻松突破难点,还有利于培養学生创新意识。
  一、运用学具,创作“操作”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中,操作和思维是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创设“操作”情境,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的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学具袋里的几何立体,独立探索研究,如此以来,学生兴致盎然地观察、触摸,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体验到各种物体的特征。这样,通过学具操作情境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参与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又亲身感受到探索知识的愉悦,而且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何乐而不为呢?
  二、运用学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过程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儿童期是学生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便会顽强的去探索。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但教学时,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有形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很感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新一年级教材“测量”这一节课时,在多次由学生动手测量中,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体会到了“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学生由一开始不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到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准确去测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有了兴趣,参与度就广泛深刻。
  三、运用学具,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单凭老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学生理解起来恐怕很困难,印象不深刻,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根据内容恰当的运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由表及里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形成技能,这样,教学难点也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33-7”时,难点是用竖式计算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为突破难点,我 让学生摆小棒。先让学生在左边摆了3捆(每捆10根),再在右边摆了3根,然后让学生想该怎样减,即从3根里拿去7根,不够怎么办?学生想动手从成捆里拿。单根不够拿一捆与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拿去7根,剩下6根,把6根与剩下的两捆合起来,就是26根小棒,接着,师生共同口述计算过程,探索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突破难点,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功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就算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想法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安排“拼出美丽的图案”一节实践动手活动,学生通过“折折”、“剪剪”、“拼拼”、“画画”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或几个简单图形拼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图案。这样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学生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和培养。
  总之,学具的作用很大,好处多多,只要充分恰当地运用,抽象的东西就会变得直观较容易理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地操作,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热情,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3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