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教育之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近二十年教育教学的践行,教育部也在不断颁发文件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对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学历要求提高;国家政策的制定情况;人才培养定位发生变化;“习而学”的教育思想,推行“逆向教学法”;加强校企合作,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思索,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24-02
   一、中职课程结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校是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属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中高职衔接融通部,在校在籍学生有6000余人,开设有近13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按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制定的,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课为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课、体育都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技能课程按不同专业设置,一般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约大于专业实训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专业实训课程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课程一般在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二学年完成,校外实训在第三学年完成,实施的是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模式。总课时一般都在3108课时。军训和入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一般都是两周50课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中职课程结构体系现状,从理论上看是符合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从实践教育教学上看,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课程设置不够规范、管理创新不够灵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厌学的问题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素质相对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喜欢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果还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第一、二学年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课,还是初中时的课程,如体育课还是初中时的体育课程,对数学和英语课还是学不懂,记不住,必然会导致学生有厌学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没有新鲜感和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感。
   (二)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
   从2000年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所以我们就是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行为习惯和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中职学校普遍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行吗?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吗?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问题
   我们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但从课程设置上顶岗实习是在第三学年,也就是最后一年,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本无法把教学与生产岗位对接起来,因为前两学年已把教学任务完成了,剩下的一学年就是顶岗实习,教学不能到企业去共同完成,或者企业到学校来共同完成,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找了一些老师、专家进行座谈,听取了很多这方面的意见,认真学习了教育部教职成[2019]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学历的要求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人工智能化、机器人、5G和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那么对文凭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文化技能水平要求也高了,原来的中专文凭显然不适应市场需求了,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对子女的文化学习也有高要求,学生对文凭的追求也相对提高。另一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比如:通过单招、(3+2)五年一贯制、(3+3)中高职衔接融通模式等渠道升入大专学习,毕业后再到生产服务的行业、企业工作,这一部分人应该是大部分。2019年,我校招新生1000余人,40%是(3+2)五年一贯制的学生,60%是(3+3)中高职衔接融通的学生,基本没有一个是读纯中职的学生。从这个数据上分析,追求高学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二)国家政策的制定情况
   我国从推行职业教育开始,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都十分的重视,从国家政策出台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00年至2009年的初级阶段,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出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没置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個阶段:从2009年至2019年的发展阶段,教育部于2009年1月8日印发了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这个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管理七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第三个阶段: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职成(2019)13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它是一个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及要求、制订程序、实施要求、监督与指导五个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作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四、解决措施
   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学历的要求提高;国家政策的制定情况;课程设置随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而变化;学习茅以升“习而学”教育思想,推行“逆向教学法”;加强校企合作,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五点思考分析,从遵循教育部(2019)13号文件精神指导下的课程设置出发,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两点措施。
   (一)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人才培养定位作了调整,把原来培养学生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上,调整为以学生升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上,因此在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就随之发生变化,以[2019]13号文件中的“四个坚持”为基本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制订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1.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
   即开没: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历史、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艺术课程,另外按照专业不同来确定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总学时不少于1000学时,新增开设了历史和艺术两门课程。
   2.合理地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中高职衔接融通升学和行业、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学生对专业(技能)方向的需求,征求专业(技能)课程老师意见,确定6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和4门专业(技能)理论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和理论课程学时不少于600学时,校内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学时不少于600课时,总课时不少于1200课时,对专业(技能)课程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减少7门课程,重点强化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对专业(技能)课程做到少而精。
   (二)推行“逆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适合推行茅以升“习而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先重点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然后在最后一学年再集中开设文化基础课程。
   1.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偏重开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时开设德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历史、体育课程,可适当开展认知实习;在第二学期前半学期学专业(技能)课程,后半学期(11月)到企业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本学年课程设置重点在专业(技能)课程和认知实习(时间一周)、顶岗实习(时间三个月)。校内实训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内,其实训课比例应达到50%,新增开设历史课程和认知实习课程,适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把顶岗实习提前安排在第二学期,不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
   2.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重点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和认知实习,同时适当开设德育、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体育;第四学期前半期学专业(技能)课程,后半学期(11月)到企业跟岗实习(时间一至二个月)和顶岗实习(时间三个月)。校内实训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内,其实训课比例应达到50%,新增开设艺术课程,可适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把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不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
   3.第三学年
   重点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和综合课程,可适当开设与升学有关的专业(技能)课程。本学年所开设课程与升学挂钩,追求和考核升学率。
   以上三学年的课程设置可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作微调,对教材按教育部要求选订,原则上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高质量教材,有指定教材按中等职业学校指定教材选订,完成教育部要求的总学时(3000學时),完成教育部要求学生顶岗实习6个月,实施1+X证书的培训,逐步推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行中高职衔接融通培养,形成灵活多元的办学模式。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