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原市不同类型绿地视觉质量评价及影响要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对于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以太原市为例,选取了5种不同类型的开放型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实地拍摄的景观照片为媒介,通过结合美景度法(SBE)评价景观的视觉效果和专家对景观设计要素的评价,分析不同类型开放型绿地视觉景观质量(VAQ)差异及影响VAQ的要素。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开放型绿地VAQ有显著差异,以综合公园的评价最高,商务广场和市政广场最低;美景度值与环境保持度、空间开放程度、风格特色及总体协调性指标有显著关系,此外还可考虑结合其他指标间接地优化VAQ。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开放型绿地VAQ的因素,可为城市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开放型绿地;SBE;VAQ;影響因素
  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50%[1],而且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巨大挑战lzl。其中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满足城市居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九大报告已经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视觉景观质量(VAQ)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景观的视觉特性与人们心理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生理和心理健康[3-4]。城市开放型绿地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一个主要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场所,其视觉景观质量的好坏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指标科学地评价城市开放型绿地的视觉景观质量,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景观营建提供参考[5],已经成为了研究和管理的核心问题[6]。
  美景度评价法(SBE)以视觉审美为目的,通过要素完整性、多样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景观特征指标以及人类主观偏好去评价景观[7],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靠性高的特点[6],是公认的风景美学评价方法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8]。应用SBE评价方法分析影响景观视觉效果的因素和提升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近些年各国学者利用此方法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公园、森林、居住区、道路绿化、郊野公园、滨水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农业景观、商业中心、国家公园等。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VAQ的评价、影响因素及其预判模型[9-17],且绝大部分的研究只探讨了单一类型景观或者同一类型不同情景模式下的视觉效果[8,17-26],而对于不同类型景观的视觉效果评价较少,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开放型绿地。
  选择太原市有代表性的5种开放型绿地(综合公园、滨水景观、森林公园、商务广场、市政广场)为研究对象,沿园路以游客的视角进行拍摄获取景观实景照片;并将美景度(SBE)评价和专家评估方法相结合,分析不同类型开放型绿地的VAQ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城市开放型绿地VAQ和绿地建设与管理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0′~113°09′,北纬37°27′~38°25′;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度9.5℃。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迎泽公园(综合公园)、汾河景区(滨水景观)、森林公园、长风商务区(商务广场)、五一广场(市政广场)为研究对象。
  1.2 评价方法
  1.2.1 评价照片的拍摄及选取。根据游客或居民的行为习惯,拍照点选择在园路上,具体地点的选择由本课题组2位专业教师亲自选定,沿园路向两侧景观拍照,并且使用手持式GPS记录下拍照点位置[11]。为了减少拍摄技术对VAQ评价结果的影响,所有照片采用同一设备、相同的焦距,且均由同一个人拍摄,拍摄高度与拍摄者眼部平行,镜头方向与人垂直,且尽量保证不要将人拍摄在内[6]。本研究中的拍摄时间选择在2018年8月晴朗无云的天气,主要集中在9:00~11:00和14:00~16:00之间,并且统一采用横向拍摄,共拍摄获取204张照片。由2位专业老师根据景观的自然和文化特点,从每个绿地类型所拍摄的照片中各选取8张,合计选取40张照片作为本研究评价的对象。
  1.2.2 评价者选择。多项研究证明不同人群的审美偏好没有显著差异[27-28],而且青年学生对于景观的评价不带任何功利性[30],因此很多学者都以高校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成功开展了相关研究[15,28-30]。本评价中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照片的VAQ评价,主要是依靠在校大学生进行评价,选取了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大二和大三2个专业的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共计210人,其中208份结果有效;另外一部分是关于照片中景观设计要素的评价,则选择本校、贵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南阳师范学院风景园林或园林专业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共选择了9人,其评价分析结果全部有效。
  1.2.3 美景度评价。由于调查样地相对比较分散,且现场评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30],因此本研究以幻灯片为媒介,对上述专家选取的40张实景照片进行综合美景度评价。在本次评价过程中,评价等级分为7级(-3~3),其中-3对应的极不好,3对应的是极好[9,18,28]。正式评价前,由本课题组教师向评价者说明此次评价的目的及打分的原则和方法,并让其快速地浏览一下所有的被评价照片(已被随机打乱并记录序号),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此过程中不进行打分评价[3];然后逐一播放,每张照片播放8s,不再重复播放,此过程中要求完成对每张照片的评价,并将评价打分结果填到对应的调查表中;评价过程中要求所有评价者独立地评价照片。
  1.2.4 景观设计要素评价。为了研究景观设计要素对于景观VAQ的影响,需对被评价的照片进行要素分解,并且按照同一标准将这些景观设计要素分为不同类别,基于此建立起景观设计要素与景观VAQ的关系。   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13,15,30-33],并且考虑不同类型开放型绿地的自然、文化及功能特点,充分考虑每张照片蕴含的信息,通过咨询多位相关专家的建议,确定本研究中的景观设计要素评价选取20个因子并设定了对应的评分标准(见表1)。
  通过网络传递的形式将被评价照片(PPT)和评价标准发给各位专家,告知相应的评价程序,并要求将相应的打分结果填入到对应的电子表格中,完成后再以相同的形式反馈回来。
  1.2.5 美景度计算。一般来说,景观评价结果会受到评价者的审美态度和景观本身特征要素的影响,因此,一般在比较前都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常用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对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30,33]。
  1.3 统计与分析
  通过Excel 2010进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SPSS20.0对不同类型绿地视觉质量进行方差分析、對视觉质量与景观设计要素以及景观设计要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原市开放型绿地VAQ评价
  通过比较40张实景照片的评价结果,发现VAQ值变化范围为-0.896~0.908,其中评价值最高的和最低的2组图片如图1所示。景观的评价结果反映了居民的偏好,比较得分高和得分低的照片,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居民更偏爱景观协调、周边建筑及人工设施较少、特色明显、安静祥和的环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关注已经从景观要素形式及组成的丰富程度转变为意识层面的追求,即环境保持程度、景观空间开放程度、风格特色、整体协调性等。
  此外,本研究对比分析了5种不同类型的开放型绿地的VAQ(表2)。由表2可知,综合公园的美景度值最高(0.481),其次是滨水景观(0.041)和森林公园(-0.020),市政广场的美景度值(-0.365)最低。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对于VAQ最好和最差的景观,大众的审美一致性最高(SD值越低代表一致性越高)。
  2.2 VAQ与景观设计要素特征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 20.0进行相关性分析,包括VAQ值与景观设计要素相关性分析和景观设计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VAQ值与环境保持度、总体协调性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风格特色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空间开放程度在0.05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此外,绿视率、植物多样性、灌木及草坪覆盖度、水体形状、水体流动形式、水体形式及自然度等与美景度值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建筑的数量、城市景观设施的种类、硬化材料及可进入情况与VAQ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是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此外,从表3还可以看出,景观特征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尤其是部分景观特征与对VAQ值有显著影响的景观特征有显著的关系,如植被类型、绿视率、灌木和草本覆盖率与空间开敞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绿视率、植物种类多样性、灌木和草本覆盖率、环境保持度、自然度等与总体协调性呈显著正相关,建筑数量与空间开放程度与总体协调性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3.1 不同类型开放绿地VAQ评价比较
  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单一类型景观的视觉质量评价,或者同一类型景观多种情景模式下的视觉质量评价[8,17,19-26]。本研究基于SBE法评价了太原市5种不同类型的开放型绿地视觉景观效果,研究发现居民偏好最高的是综合公园,其次是滨水景观和森林公园,商业广场和市政广场最低。一般说来,公园的景观要素组成及布局相对于广场更加多样化,人为因素更少,且功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安静;而广场空间开阔,更适合于运动或者各种社会活动。研究结果反映居民更加愿意去公园,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似,Shan[34]通过研究广州市居民对于绿地的偏好,发现居民一般喜欢去公园,而对于小型的绿地或者带状绿地钟爱程度一般。本研究还发现大众对于VAQ最好和最差的景观的审美评价一致性是最高的(表2),也充分说明利用此方法探索绿地视觉质量的提升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3.2 VAQ与景观设计要素特征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环境保持度、总体协调性和风格特色对VAQ有显著性贡献,而景观空间开放程度与VAQ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他指标则与VAQ相关性不显著。Van Hecke[35]通过研究未成年人对于公园的偏好时发现影响其偏好的首要因素是公园的养护和管理。这些结果说明现代居民的审美偏好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而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后期的绿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更需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外,还需进一步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和行为方式,即关注入群特征、行为偏好、视觉景观质量之间的综合研究。
  Yang[36]研究发现自然景观(水体、地形、森林)等对VAQ的正面贡献比人工景观大;Zhang等[37]研究发现景观要素的复杂性、协调性、水体和山体等景观对VAQ的影响较为明显;Sang等[38]指出景观的自然度越高,景观效果越好。Lopez-Martinez[16]研究指出水体和植物对于景观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效果,而人工设施则对景观效果的营造有负面影响。马冰倩等[39]研究指出整体色彩明度指数、色彩多样性指数、邻近色和互补色比例,增加色彩均匀度指数对美景度影响较大。本研究中也发现植物多样性、地形特征、自然度等对VAQ有正面的影响,而建筑数量、城市景观设施种类、铺装材料等与VAQ存在负相关关系。
  此外,研究发现景观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部分景观特征之间相关性显著,说明这些要素不能单一地解释VAQINo本研究中与VAQ值相关性显著的指标有环境保持度、空间开放程度、风格特色和总体协调性,这几个指标都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核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很难控制,可以考虑结合利用景观设计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间接地提升和改善这几个考核指标。如Southon[22]研究发现增加植物种类可以提升居民偏好。在本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如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可以提升环境保持度;增加绿视率、灌木和草本覆盖度,同时减少建筑的数量及城市景观设施的数量可调整视觉景观空间开放程度和提升总体协调性;增加景观色彩数量及对比度可提升景观风格特色;增加绿视率、植物种类丰富度、灌木和草本覆盖度、自然度,减少建筑数量可有效地提升总体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为了有效提升景观的视觉质量及改善人居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植被类型的选择、绿视率的控制、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建筑数量的控制及自然度的营造需更加注意。   4 結论
  通过实地踏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种开放型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利用SBE法评价景观的视觉效果并结合专家对景观设计要素的评价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开放型绿地景观的VAQ差异以及景观设计特征与VAQ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居民更加偏好公园景观,环境保持度、空间开放程度、风格特色和总体协调性指标与美景度值相关性显著,在以后的景观设计和优化过程中可多加考虑,此外还可结合考虑指标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视觉景观效果。同时指出未来需开展人群特征、行为偏好与视觉景观质量的综合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景观设计及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致谢:感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建议和参与评价的贵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及本校多位专业老师,以及参与评价的在校大学生。
  (收稿:2019-06-22)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Urban Development(% of Total).Download data.2013.[online] URL hops://data.worldbank.org/topic/urban一development.
  [2]Niemel J.Ecology of urban green spaces:Theway forward in answering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5,298-303.
  [3]姚玉敏,朱晓东,徐迎碧等.城市滨水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肥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2,32(18):5836-5845.
  [4]Xu W,Zhao J,Huang Y,et al.Design intensitiesin relation to visual aesthetic preference[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8,34:305-310.
  [5]Deng S,Yin N,Guan Q,et al.Dynamic re-sponse of the scenic beauty value of different foreststo various thinning intensities in central eastern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4,186(11):7413-7429.
  [6]翁殊斐朱锦心,苏志尧等.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J].林业科学,2017,53(1):20-27.
  [7]Daniel T C.Whither scenic beauty? Visuallandscape quality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4(1-4):267-281.
  [8]杨青娟,雷凯元,高雅,公众教育对可持续雨水管理绿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研究[J].中国园林,2014(6):74-78.
  [9]Kalivoda O,Vojar J,Sk ivanova Z,etal.Con-sensu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 judgments: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visual aesthetic quality and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137:36-44.
  [10]齐童王卫华,王亚娟等.城市公园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紫竹院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4,29(5):69一74.
  [11]Junge X,Schupbach B,Walter T,etaI.Aes-thetic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indifferent seasonal stages in Switzerland[J].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2015,133:67-77.
  [12]Mao B,Gong L,Xu C.Evaluating the scenicbeauty of individual trees:A case study using a nonlinear model for a pi-nus tabulaeformis scenic forest in Beijing,China[J].Forests,2015,6(6):1933-1948.
  [13]Polat A T,Akay A.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isual preferences ofurban recreation area users and various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 ing,2015,14(3):573-582.
  [14]Gerstenberg T,Hofmann M.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 of trees:A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ree species selection in urban area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6,15:103-111.   [15]Wang R,Zhao J,Liu Z.Consensus in visual preferences:The effectsof aesthetic quality and landscape types[J].Urban Forestry&UrbanGreening,2016,20:210-217.
  [16]Lopez-Marti nez F.Visual landscape preferences in Mediterraneanareas and their socio-demographic influenc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7,104:205-215.
  [17]Hami A,Moula F F,Maulan S B.Public preferences toward shop-ping mall interior landscape design in Kuala Lumpur,Malaysia[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8,30:1-7.
  [18]章志都,徐程揚,龚岚,等.基于SBE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园绿地结构质量评价技术[J].林业科学,2011,47(8):53-60.
  [19]Dobbie M F.Public aesthetic preferences to inform sustainable wet-land management in Victoria,Australi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20:178-189.
  [20]Arnberger A,Schneider I E,Ebenberger M,et al.Emerald ash borerimpacts on visual preferences for urban forest recreation settings[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7,27:235-245.
  [21]Jiang Y,Yuan T.Public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for wildflowermeadows in Belting,China[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7,27:324-331.
  [22]Southon G E,Jorgensen A,Dunnett N,et al.Biodiverse perennialmeadows have aesthetic value and increase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sitequality in urban green-spa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58:105-118.
  [23]Wang R,Zhao J,Meitner MJ.Urban woodland under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aesthetic and recreational preference[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7,24:55-61.
  [24]Zhao J,Xu W,Li R.Visual preference of trees:The effects of tree at-tributes and season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7,25:19-25.
  [25]Nielsen A B,Gundersen V S,Jensen F S.The impact of field layercharacteristics on forest preference in Southern Scandinavia[J].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2018,170:221-230.
  [26]Yao Y,Zhu X,Xu Y,etaI.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green land-scaping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the case of Changzhou,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2,184(2):951-967.
  [27]许大为,李羽佳.基于SD-SBE法的专家与公众审美差异研究[J].中国园林,2014(7):52-56.
  [28]Chen Y,Sun B,Liao S,etaI.Landscape perception based on personalattributes in determining the scenic beauty of in-stand natural secondaryforests[J].Annals of Forest Research,2016,59(1):91-103.
  [29]龚鹏刘纯青,古新仁.照片动画媒介在城市植物视觉景观评佑中的替代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17(08):97-102.
  [30]陈勇,孙冰,廖绍波,等.深圳市城市森林林内景观的美景度评价[J].林业科学,2014,50(8):39-44.
  [31]Qi T,Zhang G,Wang Y,et al.Research on landscape quality ofcountry parks in Belting as based on visual and audible senses[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7,26:124-138.   [32]Wang R,Zhao J.Demographic groups'differences in visual prefer-ence for vegetated landscapes in urban green space[J].Sustainable citiesand society,2017,28:350-357.
  [33]张凯旋,凌焕然,达良俊.上海环城林带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策略[J].生态学报,2012,32(17):5521-5531.
  [34]Shan X Z.The socio-demographic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greenspace use in Guangzhou,China[J].Applied Geography,2014,51:26-34.
  [35]Van Hecke L,Ghekiere A,Van Cauwenberg J,et al.Park character-istics preferred for adolescent park visit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Achoice-based conjoint analysis using manipulated photograph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8,1178:144-155.
  [36]Yang X J.Structural quality i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of ShaoyangCity by scenic beauty evaluation[J].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14,26(17):5644-5648.
  [37]Zhang H,Chen B,Sun Z,et al.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recreationneeds in urban green space in Fuyang,Hangzhou,China[J].Urban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3,12(1):44-52.
  [38]Sang?O,Knez I,Gunnarsson B,et al.The effects of naturalnessgender,and age on how urban green space is perceived and used[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6,18:268-276.
  [39]马冰倩,徐程扬,崔义.八达岭秋季景观整体色彩组成对美景度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06):264-270.
  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8004);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7YJ03);山西省优秀博士来晋工作奖励基金(SXYBKY201735)。
  通信作者:冯晓宇,女,山西原平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