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具有助力作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坏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体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身体素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键性作用,同时为国家社会打造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  大学生身体素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096-02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要求标准的逐渐提高,不仅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思维符合标准。因此,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全国高校需致力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高端型人才,以適应社会人才需求[1]。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爱好特长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锻炼的能力,以保证身体素质显著提升。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不足
  1.1 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尽管各高校已经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虽然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每学期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拟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中,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由此,导致体育教学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作用。另外,体育课程的考试标准多数侧重于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精神、合作精神的增强在多数高校都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并没有激发出来。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审视教学定位,紧跟时代精神,不断改革创新。
  1.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促使学生被动学习,降低学生的自主性[2]。同时传统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技能与学生体能的提高,忽略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始终被动学习.该教学方式与现今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相悖。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开设主要集中于4个学期,而后2年的体育课程减少或没有,其无法达到锻炼身体与提高身体素质的效果,进而出现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的现象。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多呈现为单一化,如在球类运动教学中,教师以身示范教学,向学生展示动作要领以及规范性,指导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重复性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生练习的主动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1.3 理论与实践教学失衡
  在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仅要重视实际的现场教学与指导,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开设频率低,导致大学生无法长期维持体育训练,从而无法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在自主依靠理论知识锻炼中,缺乏教师引导和管理,降低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效率。因此实践与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
  1.4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用教学评价体系能够通过教学反馈中改善教学管理。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管理、考勤管理及考核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与缺陷。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教师缺少对学生体育精神发展、体能增长及体育意识培养等方面的考核。
  2  改革措施
  2.1 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建设体育教学目标中,需要将目标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层面,教师应该在改革教学目标过程中需明确每位学生需要掌握的数量,保证最终表现形式都是以数字化为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体育练习方案,逐渐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数据,便于考核与评价。从宏观层面而言,教师不仅将学生体育技能、体能增长作为教学目标,还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发展合作竞争精神、体育精神,以此作为素质发展的目标。让学生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
  2.2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深入发展与落实教学改革。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同时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促使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发挥教学模式的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3]。除此之外,教师设计、选择及实施体育教学方法应与体育教学的内容相一致。例如,在球类运动或跑步运动教学中可选择使用团队竞赛法、对抗训练法等具有竞赛性的方式实施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抗和竞争的方式并不适用于针对柔力球、健美操等舒缓性、健美性的教学中。对此,教师通过选择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逐渐提升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掌握自身的体育技能。
  2.3 加强理论教学力度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从传统的轻理论、重实践逐步转移到实践与理论并重上来,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对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让理论支撑实践,让实践践行理论。从学校角度上出发,为学生提供科学创新的理论教材。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理论课时数,在制度管理中为高校体育理论发展带来助力,从而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平衡。除此之外,还可设立专业体育理论选修课程,能够向热爱体育的学生提供学习体育理论的机会。理论教学还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设计以及规划相应的体育课程,能够满足以往缺乏的理论教学,使其更适应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具体的评价考核体系中,教师应采用观察、调查及评测等方式评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态度、精神及品质等。通过使用关键事件记录的方式给予评价,例如在篮球教学的考评中,教师可通过采用“XX同学积极参与篮球比赛,激发班集体对排球学习的兴趣”等形式进行评价。在定量的考核中,教师通过比较进球数、跑步秒数等与考核数量,并给予评级和分数。例如:将考核结果划分成4个等级,其中90分以上的为优秀,75~90分的为良好,60~75的为良好,60以下的为尚需努力。对此,学生能够意识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寻找进步空间,同时评价是相互性的,学生也要对教师进行评价与监督,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与制定的教学目标与体系,再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评价制度,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提升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形成以体育教学、身体锻炼、综合素质提升为一体的机制,达到学生创新思维、运动技能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敏,曲美儒,李栋.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3):16.
  [2] 刘诚香,刘林.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12(8):141.
  [3] 赵蕾.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4):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