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区域创新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制定高质量决策部署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的结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逐渐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波动,在2014年出现下降的状态。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创新评价;TOPSIS法;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1-9-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1.002
  1 引言
  區域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区域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的中介与桥梁,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并推出一系列对创新创业支持的政策。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对于武汉市经济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武汉市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制约因素,还是武汉市持续协调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科学合理、客观有效地评价武汉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城市合理配置区域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系到武汉市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作为武汉市政府进一步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前提。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将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随后研究者从不同层次、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研究。Cooke[2]在1992年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指出创新体系是一种支持和产生创新的区域组织体系;接着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框架和组成要素进行研究,Cooke[3]在2002年又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型,由企业、技术人才、中介机构、公共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等要素构成,获得研究学者的认可。此后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开始的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向区域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上来,一些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发掘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截至目前,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甄峰、黄朝永和罗守贵[4]根据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对沿海部分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排序。谷国锋[5]从政策法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实现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构建创新评价指标。李冻菊和赵旺果[6]认为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借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收集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分类,最后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4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州市近六年的创新能力发展状况开展评价研究。李兴光、王玉荣和杨博旭[7]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并对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近些年许多学者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研究方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主要有因子分析法(董晔璐[8])、层次分析法(沈菊华[9])、灰色关联度法(祝新、王邵[10])、数据包络分析法(寇小萱、孙艳丽[11])、模糊综合评价法(赵炎、徐悦蕾[12])和理想解法(李冻菊、赵旺果[6],曾月征、袁乐平[13])等,这些评价方法拥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从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还不够全面,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与特定区域相适应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结合不同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因此仍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这里,文章参考已有文献中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要遵循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得性等原则,建立与武汉市创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原因是熵值法是根据收集的评价指标数据包含信息有序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赋权的,具有一定的客观公正性,可以尽可能减少因主观判断所产生的影响[14]。TOPSIS法首先通过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评价指标数据因不同量纲而造成的影响,再利用原始评价指标数据内部的信息,充分反映了各个评价目标方案间的差距,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因此,文章选取将熵值法与TOPSIS法相结合构建基于熵值的TOPSIS评价模型,开展关于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分析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武汉市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学术界已经存在诸多有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在归纳借鉴已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5],参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评价思路和框架,遵循评价指标建立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代表性与可得性原则,同时结合目前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以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为评价目标,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6个具体指标(见表1)。   3 基于熵值的TOPSIS评价模型
  熵在信息论中是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依据各评价指标数值所包括信息量的大小、原始指标数据之间的变异程度,计算熵值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16]。TOPISIS法是一种接近理想目标的顺序优选技术,通过构造多属性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以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距离计算各评价目标的贴近度,作为判断评价目标对象优劣顺序的依据[17]。文章将熵值法与TOPSIS法相结合使用,构建出基于熵值法的TOPSIS评价模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1 建立原始评价指标决策矩阵
  设有m个目标方案,n个评价指标,收集并确定各个目标方案的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为[xij1im,1jn],则原始评价指标决策矩阵为[X=xijm×n]。
  3.2 原始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利用线性比例变换法对决策矩阵X作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Y=yijm×n];然后,再对标准化矩阵Y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pijyiji=1myij    1im,1jn]。
  3.3 計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熵值的计算公式为:
  3.4 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
  对于第j个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表示对目标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大,而熵值就越小。反之,差异系数越小,表示对目标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小,而熵值就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为:[gj=1-ej1jn]。
  3.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向量
  3.6 计算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的计算公式为:[V=vijm×n=wjyijm×n]。
  3.7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3.8 计算各目标方案值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
  3.9 计算各个目标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第i个目标方案的相对贴近度的计算公式为:[C*i=S-iS-i+S+ii=1,2,···,m];根据所得到各个目标方案的相对贴近度的大小,以相对贴近度大者为优,相对贴近度小者为劣,对各目标方案进行排序。
  4 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1 计算熵值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文章根据上述所确定的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具体见表2),所收集的16项评价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武汉市统计年鉴》(2013—2018)。将所获得的2012—2017年16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上述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首先得到16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归一化后的权重(具体见表2)。
  4.2 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通过TOPSIS评价模型计算相对贴近度,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来比较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同时包括对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知识创造能力评价。知识创造能力是指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等的研发能力。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知识创造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知识创造能力呈现逐年稳步提升,并且2015年与2014年相比,知识创造能力提升幅度较大(具体见表3)。
  知识流动能力评价。知识流动能力是指一个区域与区域外进行知识交流和利用外界知识的能力。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知识流动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知识流动能力排名从低到高依次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具体见表4),说明武汉市的知识流动能力在逐年提高,但2017年与前几年相比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企业科学研究与新产品的研发能力。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企业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2016年排名第二,2013年排名第三,2014年排名第四,2015年排名第五,2012年排名第六(具体见表5)。武汉市企业区域创新能力在2013—2015年之间出现波动,2016年之后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恢复,尤其在2017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长很快。
  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创新环境是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创新环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创新环境排名第一,2016年排名第二,2015年排名第三,2014年排名第四,2013年排名第五,2012年排名第六(具体见表6),说明武汉市区域创新环境在逐渐优化,为武汉市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区域创新经济绩效评价。创新经济绩效主要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将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创新经济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创新绩效排名第一,2016年排名第二,2015年排名第三,2014年排名第四,2013年排名第五,2012年排名第六(具体见表7),说明创新经济绩效从2012年开始逐年增加,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通过对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和2012年(具体见表8),说明武汉市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增长在逐年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文章根据已建立的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评价模型在时间序列上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经济绩效在2012—2017年逐年增加,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2012—2017年出现较大浮动,2014年、2015年落后于前两年的企业创新能力。总体上看,在武汉市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武汉市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文章认为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企业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产出方面。在此,文章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国内外城市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发展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是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区域创新投入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也说明了该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劣,主要是指政府的创新扶持资金、金融市场的投资信贷资金、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资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其他投入等。其中政府部门在区域创新活动中作为一种主导和引领的力量,政府区域创新投入在集成各方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武汉市政府要加大对区域创新的财政投入,制定出针对区域创新活动优惠的财税政策,发挥出政府引领创新机构自主创新的功能。其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导、扶持并积极培育多类别和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主体,建立起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武汉发展,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加区域创新资金投入。最后,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资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运用税收、利率和贴息等手段,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和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主体,为了促进一个城市的区域创新发展,首先要吸引科技创新一流人才的加入。长期以来,武汉市在人才吸引上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武汉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其中一方面原因。首先,武汉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待遇、事业成就和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系,共同作用来吸引和汇聚人才,在留住武汉市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营造宽松的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其次,促进武汉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科技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杰出青年人才、产业技术带头人和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协同发展,提高企业技术积累、技术开发等科技创新能力。最后,健全创新型人才保障机制,对于吸引和培育的创新型人才要以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和健全的保障体系保证其落户武汉市,确定创新型人才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创新型人才创造出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三是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多方面创新要素,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推进武汉市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首先,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发展状况,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局,完善武汉市区域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保障体系,推动武汉市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将创新资源充分转化成经济发展的财富。其次,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创新制度和知识产权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保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聚集武汉市及周边区域内的创新资源,通过举办、参加创新成果会议活动,促进武汉市企业广泛吸收外地优质创新科技成果,推动优质的创新成果向本地企业转化。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推进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知识产权强市,进一步支撑引领武汉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是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有利于推动创新活动发展、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机制的总和,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活动可持续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武汉市不同辖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改善区域创新的外部环境,推动武汉市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武汉市下辖13个区,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擎,带动其他辖区创新发展,提升武汉市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形成创新创业的城市文化氛围,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政府部门从创新管理角色到创新服务角色的转变,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武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持续动力,同时进一步广泛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365-382.
  [3]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33-145.
  [4]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6):5-8.
  [5] 谷国锋,滕福星.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3(4):24-30.
  [6] 李冻菊,赵旺果.郑州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211-213.
  [7] 李兴光,王玉荣,杨博旭.基于差距视角的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9):106-115.
  [8] 董晔璐.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5(6):32-34.
  [9] 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经济问题,2005(8):27-29.
  [10] 祝新,王邵.基于灰色關联分析模型的广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2):109-115.
  [11] 寇小萱,孙艳丽.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8(1):114-120.
  [12] 赵炎,徐悦蕾.上海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科研管理,2016(S1):489-494.
  [13] 曾月征,袁乐平.基于管理熵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23):44-47.
  [14] 赵领娣,王海霞,乔石,等.用熵权的TOPSIS法评价城市经济实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24):301-306.
  [15] 赵炎,冯薇雨.上海市宝山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5(S1):139-144.
  [16] 孙振清,陈文倩,兰梓睿.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9(2):20-26.
  [17] 梁梁,王国华.决策理论与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9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