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肉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肉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做肉牛副寒伤,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属细菌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主要是导致肉牛发生败血症和肠炎,通常是幼龄牛易发,有时可导致妊娠母牛出现流产。近几年,随着养肉牛效益的提高以及人们需要更多的肉,养牛业快速发展,建立很多规模化肉牛场,但由于饲养不当导致疾病发生率逐渐升高,沙门氏菌病的发生也有所增多,该病既会影响牛体健康,还会危胁其他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命安全。鉴于此,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望对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牛;沙门氏菌病;病原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2-0061-02
  1 病原学
  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牛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病原。沙门氏菌属于肠道杆菌科,具有超过2500种的血清型。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短杆状,没有荚膜,不会形成芽孢。该菌抗原包括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Vi)和鞭毛抗原(H)等,主要据此对不同血清型进行区分。
  另外,该菌需氧或者兼性厌氧,所需营养不高,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即可生长,在36~38℃条件下最适宜其生长。该菌能够生成硫离子,可导致含有亚铁离子的培养基变黑,这也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特征。
  此外,该菌的耐热性较差,如在60℃条件下,经过30 min就会失活,但能够长时间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2 发病机理
  牛感染沙门氏菌后往往表现出三种类型,即败血症型、胃肠炎型以及生殖系统炎症型,发病机理分别如下。
  2.1 败血症型
  沙门氏菌侵入血液后,会利用机体组织营养在局部进行繁殖,随着数量的增加,会开始迁移至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全身所有器官,该期称为菌血症期。在该阶段,血液中存在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会识别侵入的病原,并做出免疫应答,形成内生性致热源,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体内大量产热,体温明显上升,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沙门氏菌的繁殖。
  2.2 胃肠炎型
  沙门氏菌属于动物胃肠道内的一种常在菌,正常情况下胃肠道会形成一个小的微生态环境,此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有益微生物,既可以促使纤维素消化,还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但当牛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时,这种微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同时分泌毒素,直接损伤胃肠上皮细胞,从而发生炎症。
  2.3 生殖系统炎症
  主要是由于人工配种、助产时没有严格消毒以及母牛产后没有加强抗感染等导致生殖系统感染沙门氏菌,常见生殖道、输卵管、子宫以及卵巢等发炎。其中生殖道和子宫发炎时,会影响配种;输卵管发炎时,会影响精子的正常游走,从而导致卵子不能够受精;卵巢发炎时,会导致母牛发情异常,出现不发情或者假发情,尤其是妊娠期间感染病菌往往会发生流产。
  3 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1~3周的潜伏期,且不同生理阶段的牛会表现出不同的发病情况。
  3.1 犊牛
  患病犊牛主要表现出发热,体温往往可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或者完全废绝,接着发生腹泻,排出黄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有时其中混杂黏液或者血液。部分患病犊牛还会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增多或者关节炎。往往由于腹泻而明显脱水,病程通常可持续5~7 天,由于机体日渐衰竭而发生死亡。
  有时犊牛在刚出生时就已经感染沙门氏菌,往往在出生后就表现出食欲不振,拒绝吮乳,精神萎靡,经常卧地,最终由于极度衰竭而死。少数犊牛会出现急性死亡,发生败血症病变。
  3.2 成年牛
  成年牛通常为散发,且呈良性经过。病牛主要表现出发热,精神萎靡,腹泻,有时排出混杂黏液、血丝或者散发恶臭味的粪便。病程持续较长时,体型消瘦,出现脱水。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泌乳母牛产奶量减少,有时呈隐性经过,但是会排出带菌粪便。
  4 剖检变化
  4.1 犊牛
  最急性型往往没有出现明显病变。急性型可见腹膜、心壁以及小肠、腺胃、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小肠末端和大肠散布有纤维素性坏死膜;脾脏发生充血,呈暗红色或者灰红色,往往可肿大至正常大小的3~4倍,被膜下存在小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水肿,有时发生出血。病程持续长时,肝脏颜色变淡,胆汁浑浊,质地浓稠。往往发生肺炎,有时肺脏、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出现坏死灶。另外,膝、跗关节发生纤维素性、浆液性炎症。
  4.2 成年牛
  主要病变是急性出血性肠炎,肠黏膜潮红,往往散布出血,大肠黏膜发生脱落,存在局限性坏死灶,其中结肠和小肠远端的黏膜坏死区存在弥漫性或者多灶性纤维素性坏死膜。腺胃黏膜发炎,变得潮红,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水肿、出血,肝脏出现脂肪变性或者灶性坏死,胆囊壁变厚,胆汁质地浑浊,但是最急性型只有肠段发生水肿、出血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基本没有其他肉眼病变,且越快死亡则肉眼病变越不明显。慢性病牛主要是发生肺炎,脾脏出现充血、肿大。
  5 防控措施
  5.1 药物治疗
  头孢噻呋,病牛按体重肌肉或者静脉注射2.2 mg/kg,每天2次。丁胺卡那霉素,病牛按体重肌肉或者静脉注射4.4 mg/kg,每天2次。复方新诺明,病牛按体重内服70 mg/kg,每天2次,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恩诺沙星,病牛按体重肌肉或者静脉注射2.2 mg/kg,每天2次。如果伴发关节炎,可在患处包裹浸有鱼石脂、酒精的绷带,也可取15~20 mL 1%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入到关节腔内。
  另外,病牛还可使用新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盐酸环丙沙星、磺胺甲苯吡唑等治疗,要通过药敏实验进行选择。还可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尤其是氟胺烟酸葡胺,能够抗内毒素、阻断炎性以及休克时的各种介质,病牛按体重静脉注射0.5 mg/kg,每天2次,之后改为每天1次。同时,内服止泻、收敛以及保护肠黏膜的药物,补充维生素、输入电解质等。
  5.2 加強饲养管理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供给干净饲草料,做到“三勤”(即勤打扫、勤消毒、勤添草)和“六净”(即圈舍净、槽净、料净、草净、水净、牛体净)。及时消毒,杀灭病原,常用10%~20%的生石灰水或者1%~3%氢氧化钠定期进行消毒。
  5.3 免疫接种
  每年春秋季节,常发病地区可给牛群免疫接种牛副伤寒氢氧化铝灭活菌苗,一般小于1岁的牛每头肌肉注射1~2 mL,1岁以上的牛每头肌肉注射2~5 mL,间隔10 天在注射相同剂量的疫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1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