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敕勒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三个方面探讨《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了北朝民歌简朴自然的语言美;从作者勾勒了多种色泽明丽的景物,感受大草原的色彩美;牧民们随水草而居,悠闲自得的牧民生活,让人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敕勒歌 诗歌欣赏 语言美 色彩美 风情美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敕勒歌》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优秀古诗。这首诗选自于《乐府诗集》,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意境开阔,用苍劲豪迈的语言勾勒出草原的雄浑大气和壮丽辽阔,表达了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感情。诗歌虽然语言简短却意蕴深厚,如何在这首古诗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雄浑壮丽的意境美,感受草原游牧人民生活的场景美,本文将从“语言美”“色彩美”“风情美”三个美学意象做简要探析。
  一、简朴自然的语言美
  这首诗语言质朴凝练,风格豪爽,仅仅27字直白如话,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诗歌内容浅显,但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词语障碍仍然是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中我再次将理解词语贯穿于诗意讲解中。
  “敕勒川,阴山下”,敕勒:指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诗歌一开头就以简洁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敕勒族人民居住地的自然特点,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四周无遮拦,境地很辽阔。
  紧接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尽了画面的恢宏。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这里用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典型特征,用自己生活中的蒙古包作比喻,把天空比作成圆圆的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远远望去,天野相接,无比壮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天蓝蓝的。野茫茫:草原一望无垠。见(xiàn):同“现”,指显露。“天”“野”两句承接上文,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来抒情咏叹,突出了天空的苍茫,原野的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在全文中有画龙点睛之妙,描绘出草原的无限生机。风儿吹弯了茂盛的水草,成群的牛羊儿就显现出来了,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生活安详。
  全诗二十余字,使我国古代游牧人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语言酣畅明快,没有难懂之句。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仓促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如此质朴,率性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就产生了壮美的艺术效果。
  二、鲜明可感的色彩美
  很多古诗都蕴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教学中能够把诗歌的语言和内容相结合,把文字转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在画面中有鲜明可感的美的色彩,那么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直观,也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自然而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诗的独特意境。诗歌不像绘画那样看起来色彩直观,但是它可以通过描绘色彩的语言引发美好想象,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敕勒歌》本身并没有一些很直观描摹色彩的词语,它是将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色调之美。如:苍天、大山、草原、牛羊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不同色彩,它们构成了一幅辽阔苍茫的大草原画面。
  刚讲完这首诗的大意,很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把这首诗通过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看着同学们极大的学习热情,我要求他们画出来并且还要给图画图上漂亮的颜色。从孩子们的绘画中我欣喜地看到了他们画出的蓝蓝的辽阔天空,耸入云霄的青青大山,无边无际的碧绿大草原,若隐若现的雪白羊群,肥壮的牛儿,还有遍布草原的雪白蒙古包。同学们用这些鲜明可感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大草原的美丽画卷,再次感受了草原风光的辽阔和壮美。孩子们通过这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也深刻地感知诗文。
  三、豪爽奔放的风情美
  诗歌通过抒情来再现艺术。在古诗教学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将诗、画、情融于一体,引导学生领会景中含情、情中显志的意境。诗美在于意境美,而本诗的意境美是通过语言美,色彩美,风情美传达出来。诗中所创造出鲜明动人的意境,还在于他們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生活体验,才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牧民生活的地域极具特色,这里天空高远,草原辽阔无垠,水草茂盛,牛羊儿肥壮,牧民生活快乐,他们对家乡对生活有无限热爱。它音调雄壮,酣畅淋漓地吟唱出了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和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也唱出了游牧民族的豪迈情怀,显现出一幅天人和谐的景象。
  在此,我通过让学生诵读吟咏来品味和琢磨,在教学中注重指导感情朗读,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让同学们体会到诗歌中描绘的辽阔的草原,丰美的水草,肥壮的牛羊,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之地,也是他们主要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他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游牧人民在歌唱草原,歌唱牛羊,赞美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生活!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读出情,读出味,才能真正品味到古诗粗犷雄放的美的风情。
  古时敕勒族人民歌唱他们的生活环境以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为依托,显出强大的力量感。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无边无际。那同样辽阔的天幕,像毡帐一般从四面垂下,笼罩住浩瀚的草原,此景使人心胸酣畅。草原的景观单纯而美好,线条和色彩都明快,也造就了敕勒族人民豪爽奔放大气的性格。他们随水草而居住,苍茫天地间,只要是能够放牧之地,都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在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更能够感受到游牧人民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这也是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原因所在。
  《敕勒歌》这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北朝乐府民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在浩瀚的古诗中烨烨闪光。她不仅具有卓越非凡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在美的意境上还给人强烈的震撼。教学一篇好的古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了古人写作诗歌的审美思想,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更要积淀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543.htm